1949到2022中国航天发展史图感想3篇1949到2022中国航天发展史图感想 中国航天日CHINASPACEDAY4月24日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0102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949到2022中国航天发展史图感想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1949到2022中国航天发展史图感想
航天日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4 月 2 4 日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01020304CHINA SPACE DAY
CHINA SPACE DAY中国航天日的由来PART-01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0201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以此为标志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唱响“开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中国航天日的由来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
0102“中国航天日〞历史由来中国航天日的由来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
0304“中国航天日〞历史由来中国航天日的由来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
CHINA SPACE DAY中国航天日设立意义PART-02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航天日意义激发探索精神建设航天强国传承民族精神中国航天日设立意义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
传承民族精神设立“中国航天日〞是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鼓励中华儿女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迫切需要。中国航天日设立意义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
航天“三大精神〞航天传统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1 23中国航天日设立意义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
建设航天强国设立“中国航天日〞,使航天人及所有科技工作者能够拥有自己的纪念日,可有效鼓励航天人以及全国的科技工作者,以中国航天创业史为教材,以航天英雄为典范,在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鼓舞鼓励下,献身航天,献身科学,不断攀登新的科学顶峰,再创新的辉煌。同时也引导全国人民铭记航天人为中国科技开展和综合国力增强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关心和支持祖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开展。中国航天日设立意义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
激发探索精神设立“中国航天日〞,可有效地激发全国青少年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崇尚科学家的热情,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航天人自主创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攀顶峰的民族精神,积极投身科技事业,努力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开展,造福全人类,以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自主创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攀顶峰中国航天日设立意义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
CHINA SPACE DAY中国航天事业开展史PART-03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58年5月17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1960年2月19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1962年3月21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
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64年4月29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1964年7月1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1964年6月29日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1965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
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1965年10月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1966年10月27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1966年6月30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1966年11月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
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1971年3月3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1970年4月24日中国研制的中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1966年12月26日“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1967年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1968年2月20日中远程导弹飞行试验首次成功1970年1月30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
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1971年9月10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1975年11月26日远程导弹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1979年1月7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1980年5月18日中国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1981年9月20日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1982年10月12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
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1984年4月8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1988年9月7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1988年12月25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
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1990年4月7日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1990年7月16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
神舟载人飞船介绍PART-04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HINA SPACE DAY
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1991年1月2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1998年5月2日1999年11月20日 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神舟一号2001年01月09日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神舟二号神舟载人飞船介绍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
2002年03月25日 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 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神舟三号2002年12月29日 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平安, 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神舟四号2003年10月15日 首次载人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神舟五号2005年10月12日 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神舟六号神舟载人飞船介绍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神舟七号2011年11月01日 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局部。神舟八号2012年6月16日下午 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神舟九号神舟载人飞船介绍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
神舟十号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1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2神舟载人飞船介绍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
感谢您的聆听C H I N A S P A C E D A Y4 月 2 4 日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文|汉仪雅酷黑 85W汉仪雅酷黑 85W中文|汉仪正圆-55W汉仪正圆-55W稻壳儿 PPT 模板使用说明(本页为说明页,用户使用模板时可删除本页内容)英文|汉仪雅酷黑 85W汉仪雅酷黑 85W【说明】模板中使用的字体,仅限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目的使用,如需商用请您自行向版权方购置、获取商用版权。图片:无素材 :模板中使用的素材/插画来源于【Freepik】,该素材具有CC0共享协议,您可在遵循CC0共享协议的情况下使用。音频:无03母版说明使用本套PPT模板时,若在操作界面鼠标不可选取的内容,可以在幻灯片母版中进行查看和编辑,具体操作如下:1 1 、点击【视图】2 2 、选择【幻灯片母版】,即可查看母版内容3 3 、查看/ / 编辑完成后,点击【关闭】即可01字体说明02素材说明
篇二:1949到2022中国航天发展史图感想
航空航天发展史从飞行梦想到飞行探索飞行实践• 大禹时代:船帆、船舵• 扇子、风扇、风车• 春秋时期:鲁班木鸟
从飞行梦想到飞行探索飞行实践• 西汉:风筝、孔明灯• 卧褥香炉• 竹蜻蜓
• 从飞行梦想到飞行探索飞行实践• 火箭:《三国志》,最早公元220年唐:发明火药宋:较大威力——地老鼠,霹雳炮元:震天雷炮(飞空击贼、火龙出水)明:神火飞鸦具备技术含量,但却就是娱乐玩具、一般兵器
从飞行梦想到飞行探索飞行实践14世纪末,万户“ 有一位中国得官吏叫万户, 她在一把座椅得背后装上当时可能买到得最大火箭, 把自己捆绑在椅子前边, 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 然后点燃火箭试图飞行, 尽管万户未能成功, 但她可谓就是人类航天得第一位先驱者”(1945《火箭与喷气发动机》【美】赫伯特·S·基姆)
中国现代航天史就是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开始得, , 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 《 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得意见 》 。一九五六年四月, ,成立中华人民共与国航空工业委员会, , 统一领导中国得航空与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 , 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 航空工业委员会得成立标志着中国得航天事业创业得开始。
永远得钱学森• 浙江杭州人, , 中国空气动力学家, ,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与“火箭之王”。• 世界杰出科学家
1957 年 10 月4 4 日,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得规划草案, , 代号为“ 581 ”任务。1958 年4 4 月, , 几千里之外得大漠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0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大家有疑问得, 可以询问与交流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1 年6 6 月3 3 日, , 中国科学院召开《星际航行座谈会》。此后钱学森在《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中提出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得大飞机作第一级运载工具, ,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得飞机作第二级运载工具得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得设想。
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研究制定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在“东风”二号导弹试验成功以后 ,1965年1 1 月8 8 日, , 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 , 建议早日制定我国人造卫星得研究计划。聂荣臻很重视钱学森得建议, , 指出“只要力量上有可能, ,就要积极去搞”。中央专门委员会经过多次召开会议研究, , 批准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得规划方案, , 并提出争取在 1970 年左右发射我国得第一颗人造卫星。
由于钱学森得建议就是1965年1月提出得,所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得工程代号为“651”工程
1970年1月30日,为发射卫星做准备而实验发射得第一枚“长征”号火箭获得成功 。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载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 。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火箭首次发射。由于一根控制信号导线在巨大得震动中折断,火箭在起飞20秒以后姿态失稳,火箭自毁。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A气象卫星。
邓小平同志表彰我国"两弹一星"时提出"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我们得国际地位与民族尊严"。当“两弹一星”得成功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得时候,中国得飞天梦也正在孕育之中。
神舟一号飞船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得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 , 飞船于1999 年 11 月 20 日凌晨6 6 点 30 分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 承担发射任务得就是在长征- - 2F 捆绑式火箭得基础上改进研制得长征2 2 号F F 载人航天火箭。在发射点火十分钟后, , 船箭分离, , 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入轨后, , 地面得各测控中心与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得测量船对飞船进行了跟踪测控, , 同时, , 还对飞船内得生命保障系统、姿态控制系统等进行了测试, , 于 1999年 年11 月21 日凌晨3 点41 分返回 。神舟一号飞船
神舟二号飞船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得第二艘无人实验飞船, , 飞船于2001 年1 1 月 10 日1 1 时0 0 分3 3 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 承担发射任务得就是新型长征二号F F捆绑式火箭。飞船按预定计划, , 在太空飞行了6 6天零 18 小时 /108 圈。
2001 年1 1 月 16 日 19 时 22 分, ,我国第二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神舟二号飞船
神二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三号试验飞船。神舟三号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得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 , “长征二号 F” 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这次发射就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 66 次飞行。自 1996 年 10 月以来, , 中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 24 次获得成功。中国科学院与信息产业部等有关单位为这次发射研制了对地遥感、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船载仪器与地面测控设备。
发射时间:2002 年3月 月25 日22 时15 分, 返回时间:2002 年4 月1 日。神舟三号飞船
神舟四号飞船就是在神舟一号飞船、神舟二号飞船、神舟三号飞船飞行试验成功得基础上 上, 经进一步完善研制而成, 其配置、功能及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相同。神舟四号飞船就是第四艘无人飞船, 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与附加段组成。发射时间:2002 年12 月30日 日0 时40 分, 返回时间: 2003 年1 月5 日19 时16分 分神舟四号飞船
神 神 四 四 返 返 回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就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得第五艘, 就是中国首次发射得载人航天飞行器, 于2003 年10 月15 日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 俄罗斯) 与美国之后, 第三个有能力自行将人送上太空得国家,发射时间2003 年10 月15 日09 时整, 返回时间: 2003 年10 月16 日06 时28 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就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太大得差别, 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得三舱结构, 重量基本保持在8 吨左右, 用长征二号F 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就是中国第二艘搭载航天员得飞船, 也就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得载人飞船。这也就是世界上人类得第243 次太空飞行。发射时间:2005年 年10 月12日 日 09:00:00, 着陆时间:2005 年10 月17日 日04:33。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 年9 月25日 日21 点10 分04 秒988 毫秒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 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 年9 月28 日17 点37 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 天20 小时27 分钟。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就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 用长征二号F 火箭发射升空。就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突破与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科研单位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翟志刚、刘伯明与景海鹏
此次“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就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49次航天飞行。翟志刚出舱活动挥动五星红旗
神舟八号飞船, , 就是一艘无人飞船, , 就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得第八艘飞船, , 于 2011 年 11月1 1 日5 5 时 58 分 10 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 F 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 2 天, , “神八”与此前发射得“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 12 天后, , 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 , 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2011 年 11 月 16 日 18时 30 分, , 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 , 返回舱于 11 月 17 日 19 时许返回地面。神舟八号飞船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系统
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轨道
神舟九号飞船就是中国航天计划中得一艘载人宇宙飞船, , 就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九就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 921- -2 2 计划得组成部分, , 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得一章。中国计划 2020 年中国将建成自己得太空家园, , 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唯一得空间站站。
2012 年6 6 月 16 日 18 时 37 分, ,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 年6 6 月 18 日约 11 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 , 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 , 这就是中国实施得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并于 2012 年6 6月 29 日 10 点 00 分安全返回。神舟九号载人飞船
刘洋 景海鹏 刘旺
神舟十号飞船就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 ,它就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得飞船。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与附加段组成。升空后再与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对接, , 并对其进行短暂得有人照管试验。对接完成之后得任务将就是打造太空实验室。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921 工位”, , 于 2013 年6 6 月 11 日 17 时 38分 02 、 666 秒, , 由长征二号F F 改进型运载火箭( ( 遥十) ) “神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 15 天, , 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与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 , 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2013年6月26日8时7分许, ,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发射神舟十号得火箭型号与神九得相同, , 不过会在火箭得安全性与可靠性上进一步改进, , 确保航天员安全。神舟十号载人飞船
可以在地球轨道上长期滞留工作得空间站,对于探索宇宙奥秘、造福人类有着重要意义。
王亚平 张晓光 聂海胜
2004 年, , 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 , 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与“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2007 年 10 月24 日 18 时 05 分, , “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 , 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 , 于 2009 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
2010年 10 月1 1 日 18 时 57 分 59 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 , 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2012 年9 9 月 19 日, , 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 , 探月工程正在进行嫦娥三号卫星与玉兔号月球车得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就是嫦娥三号得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得现场调查与分析, , 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得分析与研究。嫦娥工程
嫦娥一号就是我国得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 , 于 2007 年 10 月 24日 18 时 05 分 (UTC+8 时) ) 左右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卫星得总重量为 2350 千克左右, , 尺寸为2000 毫米 × 1720 毫米 × 2200 毫米, , 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长度 18 米, , 预设寿命为1 1 年。该卫星得主要探测目标就是: : 获取月球表面得三维立体影像; ;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得含量与物质类型得分布特点; ; 探测月壤厚度与地球至月亮得空间环境。2009 年3 3 月1 1 日完成使命, , 撞向月球预定地点。嫦娥一号
嫦娥二号卫星就是嫦娥一号卫星得姐妹星, 由长三丙火箭发射。但就是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得CCD 相机得分辨率将更高, 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 所探于 测到得有关月球得数据将更加翔实。“嫦娥二号”于2010 年10 月1 日18 时59分 分57 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并获得了圆满成功。2012 年12 月13 日16 时30 分09 秒, 就是地球首次对“战神”进行近距离探测。2013 年01 月18 日被2012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3 年7 月14 日1 时许, 已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得嫦娥二号卫星与地球间距离突破5000 万公里, 再次刷新“中国高度”。2013 年11 月, 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宣布, 嫦娥二号卫星与地球间距离突破6 、1 千万公里。目前, 已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得嫦娥二号状态良好。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计算, 嫦娥二号有望最远飞到距地球约3 亿公里。这就是我国航天器飞行距离最远得一次“太空长征”。2013 年12 月16 日, 新华社报道, 嫦娥三号得先导星嫦娥二号已成为中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 飞行到距离地球6500 万公里深空, 还在飞往更远得深空。2014 年02 月14 日, 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获悉, 嫦娥二号卫星再次刷新我国深空探测最远距离纪录, 达到7000 万公里。已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得嫦娥二号卫星, 目前状态良好, 正在绕日轨道上飞向更远深空。嫦娥二号
嫦娥三号就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得登月探测器,包括着陆器与月球车。它携带中国得第一艘月球车,并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嫦娥三号由着陆器与巡视探测器(即“玉兔号”月球车)组成,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与自动巡视勘察,获取月球内部得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将一期工程得“表面探测”引申至内部探测。其中着陆器定点守候,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游90天,范围可达到5平方公里,并抓取月壤在车内进行分析,得到得数据将直接传回地球。2013年12月初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携带中国得第一艘月球车,并实现了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2013年8月28日,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对外宣布,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当天召开第十一次会议暨嫦娥三号任务进场动员会,审议批准了嫦娥三号任务由研制建设阶段转入发射实施阶段。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 。2013年9月11日嫦娥三号乘飞机转运,于12日10时抵西昌发射场。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00、344秒,“嫦娥三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18、695秒,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软着陆,降落相机传回图像 。嫦娥三号
篇三:1949到2022中国航天发展史图感想
繡中華—專題研習報告比賽」 第三組 僑港伍氏宗親會伍時暢紀念學校我們採用了多個不同的方法搜集資料,包括搜集報章、上網搜尋資料、借閱圖書及進行問卷調查。
搜集報章方面,我們找到了一些有關中國航天未來發展的新聞。至於上網搜尋資料及借閱圖書方面,我們也找到很多與中國航天歷史與發展有關的新聞,這真是一個十分方便有效的方法!
接着,就是擬定問卷和進行問卷調查。我們成功訪問了一百位市民,當中包括學生及成人,以了解香港市民對中國航天科技方面的認識及期望。
問卷內容 問卷圖表分析
香港市民不太熟悉中國航天科技的歷史發展 只較為熟悉近年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與成就 對中國人探測太空和遊覽太空充滿無限的幻想
與期望 從這個結果,促使我們更希望透過這次專題研習,仔細無遺地將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與成就展示在大家眼前,讓身為中國人的你,更清楚了解我國的航天科技成就。
中
國
航
天
的
發
展
與
成
就
運載火箭 人造衛星 太空船 三大方面:
1. 長征一號系列
•長征一號是中國發射第一顆衛星時使用的火箭,推力較小,用於發射小衛星。
2. 長征二號系列
•主要用於發射低軌
道衛星、太空船等。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3. 長征三號系列
• 主要使用氫氧發動機,用於發射高軌道
通信衛星。
4. 長征四號系列
•主要用於發射與太陽同步軌道的氣象衛星。
長征一號
長征火箭大檢閱 長征二號
長征二號丙
長征二號丙
改進型
長征二號丁
長征二號戊
( ( 捆綁式 )
長征三號 長征三號甲
長征三號乙
( ( 捆綁式 )
長征四號甲
長征四號乙
風暴一號
酒泉發射中心
酒泉 發射中心是 中國 最早建設、發射火箭最多的發射場,它位於西北 戈壁沙漠腹地, 1958 年興建,是發射近地軌道衛星、太空船的基地。
中國 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艘太空船都是從這裏發射的。
太原發射中心
1966 年開始建設、位於 山西省
太原市 西北的 太原 發射中心,適
合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中國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中巴
資源衛星和 12 顆 美國 衛星都在這裏
升空。
西昌發射中心
西昌 發射中心是 中國1970 年建設的第三座航天發射場,坐落於 四川省涼山自治州 ,用作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
東方紅系列通信衛星、導航衛星以及對外發射的國外通信衛星都是從這裏發射的。
中國的衛星是從技術試驗衛星起步的。1970年,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就是一顆技術試驗衛星。發射這顆衛星的目的,一是看看火箭能不能發射衛星,二是試試地面能不能跟蹤測控衛星,三是考考衛星上的儀器能不能正常運作,結果所有試驗都成功。
1.
技術試驗衛星 1975年,中國發射的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也是技術 試驗衛星,主要試驗衛星控制系統、返回系統和 防熱性能的可靠性。中國發射的第一顆通信衛星 、第一艘不載人太空船都有技術試驗衛星的性質。
中國主要三類人造衛星:
中國的科學衛星以「實踐」系列命名。從1971年3月至1999年5月,共發射了6顆實踐系列衛星。這些衛星主要進行太空環境、太空物理的探測和實驗。
實踐四號科學實驗衛星 由上至下:
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 及實踐二號乙衛星
2.
科學實驗衛星
3. 應用衛星
中國發射的人造衛星大多數是應用衛星。
應用衛星按其功能大致可分為氣象衛星、 通信衛星及資源衛星。
氣象衛星拍下的氣象 圖,為中國作長期天 氣預報和氣候預測。
通信衛星大大促進 人們生活的連繫
資源衛星是勘測和研 究地球資源的衛星
中國人造衛星大檢閱 影片提供:哈工大音像教材出版社
下一頁 觀看影片
直至現在,中國已進行了超過100次發射,成功地將國內70餘顆大中小型的衛星送入太空,當中包括6艘飛船;此外,亦將28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
這些衛星為我們提供了 各種各樣的服務。在科研、經濟、通信、教育、軍事、氣象、文化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 。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
酒泉發射成功,成為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
射衛星的國家。中國從此進入航天新時代。
「東方紅1號」 中國「第一星」
1970年4月24日 東方紅音樂
衛星上安裝有一台音樂儀器,可以模擬鋁板琴演奏《東方紅》樂曲,通過地面的轉播系統,全世界的收音機都可清晰地收聽到由衛星發出的《東方紅》樂曲的前8小節音樂!
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
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參觀者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參觀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圖中左邊的鍋形物就是返回艙。
1975年11月26日 首顆「返回式衛星」
航天測量船「遠望1號」建成並投入使用,
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遠洋航天測量
船的國家。
「遠望1號」 1979年 第一艘航天測量船
「長征2號」綑綁式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成功,其低軌道運載能力達9.2噸,為發射載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礎。
「長征2號」綑綁式火箭在西昌準備發射 1990年7月16日 首顆綑綁式火箭
「神舟一號」 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試驗 1999 年 11 月 20 日 , 「 神 舟 一 號 」無 人 飛 船 發 射 成 功 , 並 順 利 返 回 地 球 。
中國第一艘太空船的發射
「神舟一號」 下一頁 影片提供:中國電子音像出版社
觀看影片
「神舟二號」 2001 年 1 月 10 日 , 「 神 舟 二 號 」無 人 飛 船 成 功 升 空 及 返 回 地 球 。
「神舟三號」 2002 年 3 月 25 日 , 「 神 舟 三 號 」載 著 假 人 升 空 , 並 於 4 月 1 日 順 利 返 回 地 球 , 這 是 我 國 第 一 艘 完 全 處 於 載 人 狀 態 的 無 人 飛 船 。
「神舟四號」 2002 年 12 月 29 日 , 「 神 舟 四 號 」成 功 發 射 及 返 回 地 球 。
2003年10月15日上午九時,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艘載人太空船 「神舟五號」 」 ,把太空人楊利偉送上太空。「 「神舟五號 」在太空飛行21小時,環繞地球飛行14圈後,於翌日清晨返回地球。使中國成為繼前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把人送入太空的國家。
「神舟五號」 “神舟5號”由“長征二號F”
火箭發射
2005年10月12日中國第二艘載人太空船「神舟六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載著兩名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圍繞地球 77個圈,並進行百多項太空實驗及在太空逗留72小時 。
「神舟六號」
11月7日開始進入環月工作軌 道,展開為期兩年的探月工程。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 順利升空,並環繞地球飛行7天。
10月31日,成功進入地月轉 移軌道,開始奔月旅程。
11月5日,成功繞月。
「嫦娥一號」衛星 觀看「嫦娥一號」升空影片
片段提供:無線電視有限公司
我的中國心 作曲:王福齡
作詞 :黃霑
主唱:張明敏 「嫦娥一號」衛星搭載了30首中國的歌曲上月球,而「我的中國心」是唯一的一首歌曲由香港人所創作的 , 我們也感到與有榮焉。
收聽「嫦娥一號」傳回地球的:
「我的中國心」 填詞人:黃霑先生 河山只在我夢裏,祖國已多年未清靜,可是不管怎樣也改孌不了,我的中國心,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長江長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心中一樣清, 流在心裏的血,澎湃着中華的聲音,就算生在他鄉也改孌不了,我的中國心。
長江長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心中一樣清, 流在心裏的血,澎湃着中華的聲音,就算生在他鄉也改孌不了,我的中國心。
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第一幅月球表面圖像 東方日報
2007年11月26日 報章報導報章報導 「嫦娥一號」傳回的月背影像 頭條日報
2007年12月12日
未來動向 太陽報
2007年11月19日 報章報導報章報導 在海南島文昌市將興建中國第四個航天發射中心。
頭條日報
2007年12月4日 太陽報
2007年11月29日 報章報導報章報導 中國將與俄羅斯合作,於零九年發射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預計一零年九月抵達火星,進行為期一年的火星探測。
展望將來 預計2012年發射「嫦娥2號」
2016年發射「嫦娥3號」
2022年載人登月
我國花費龐大人力和金錢來發展航天科技,探測太空,無論是問卷的受訪者、抑或是我們組員之間,都出現一些不同的意見,有些是贊成,有些是反對,你們又有甚麼想法呢?請細心想想。
而以下是我們歸納之意見:
贊成:
:
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一旦地球將要滅
亡,可移居其他星球。
地球的資源逐漸減少,探索太空,以尋找並
開拓地球以外合適的資源。
探測太空可滿足中國人幾千年來對太空的好
奇心,並增加對太空的認識,解開宇宙之奧
祕。
贊成:
:
憑着中國卓悅的航天成就,必將進一步增強
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並提升學生
對國家的認識和認同感,促進中國社會的進
步,特別是對青少年一代的影響更大。
透過認識太空人楊利偉、費俊龍及聶海勝的
艱苦訓練故事,學習他們堅毅不屈的精神
,培育一顆敢於面對挑戰和承擔重任的心,
並應用於學習及做人處事上。
激發年青一代,將來從事航天科技研究人員
及太空人,使我國將來在航天發展充滿希望。
反對:
:
花費龐大人力和金錢發展航天科技,倒不如
用來發展國家的教育和醫療等,使更多貧苦
大眾受惠。
如果國家與國家用來發展太空軍事競賽,一旦
發生星球大戰,恐怕會造成無法估計的災害。
不斷破損的太空船和人造衛星,遺留在太空,
造成越來越多太空垃圾。
萬一升空失敗,恐怕會造成更多太空人的傷亡。
中國 從 70 年代在國力尚弱的情況下研製發射「東方紅衛星」,奏響了航天事業的序曲。近三十多年來, 中國 已先後製造具國際先進水平的「長征」系列火箭,發展了不同系列的衛星,發射了四艘無人飛船和兩艘載人飛船,將三名太空人送上了太空。直至最近,「嫦娥一號」成功繞月,見證了 中國 航天科研人員克服無數困難,圓中華數千年之夢想。
我們除了希望透過這個專題研習,讓大家更了解祖國在航天科技的輝煌發展與成就;亦希望透過航天員努力不懈、永不放棄的故事,勉勵現今年青一代,無論做任何事,只要肯努力、只要有夢想,必定可成真。
參考資料 1.景鴻鑫、楊水枝 《新編光復科學圖鑑》- 探空火箭 2.香港太空館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航天局
4.中國航天報
5.燦爛的中國文明
6.文匯報
7.大公網
推荐访问:1949到2022中国航天发展史图感想 发展史 感想 中国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