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清代法律特点是什么,菁选3篇

清代法律的特点是什么1  从康熙(1661~1722)时起,清朝为加强对国家机关的管理,以充分发挥其职能,陆续制定了各部院则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刑部现行则例》  康熙十九年制定,后并入正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清代法律特点是什么,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清代法律特点是什么,菁选3篇

清代法律的特点是什么1

  从康熙(1661~1722)时起,清朝为加强对国家机关的管理,以充分发挥其职能,陆续制定了各部院则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刑部现行则例》

  康熙十九年制定,后并入正律。原文已佚,《古今图书集成》只保留了该则例的目录。

  ② 《钦定吏部则例》

  雍正十二年编成,乾隆、嘉庆、光绪各朝均续加修纂,主要内容是各部的职掌、官员的铨选和品级,以及对各部违法行为的处分则例,具有行政法规的性质。

  ③ 《钦定户部则例》

  乾隆四十一年编成,并定制5年一修。从乾隆四十一年至同治四年,先后修订过14次。主要内容除规定户部职掌外,分立户口、田赋、库藏、仓庾、漕运、盐法、参课、钱法、关税、廪禄、兵饷、蠲、杂支等门类,类似经济法规。

  ④ 《钦定礼部则例》

  嘉庆九年(1804)编成,道兴二十四年(1844)增修,共分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个门类,是关于国家礼仪方面的行政法规。

  ⑤ 《钦定中枢政考》

  康熙十一年由兵部编成。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均有修订。主要内容是武职品级、升迁和军政。嘉庆时按内容分为八旗则例、绿营则例、处分则例三大类,具有军律的性质。

  ⑥ 《钦定工部则例》

  乾隆十四年编成,嘉庆、光绪朝续加修订。主要内容是有关乘舆、仪仗和军器的制作。光绪时分为营膳、船政、河防、水利、军火等项。

  ⑦ 《理藩院则例》

  理藩院是清王朝管理蒙、回、藏事务的机关,所谓“掌外藩之政令,制其爵禄,定期朝会,正其刑罚”(《光绪会典》卷六三),也掌管一部分属国及与外国交往事务。康熙二十六年制定《理藩院则例》,乾隆、嘉庆、道光、光绪朝续加增订,是专门适用于蒙古族人的法律。由于理藩院兼管对俄罗斯的交涉事宜,因此则例中还规定有《俄罗斯事例》。光绪三十二年(1906)官制改革,理藩院改为理藩部,《理藩院则例》也相应改为《理藩部则例》。《理藩院则例》确立了蒙、回部的行政系统,加强了对该地区的司法管辖,有利于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⑧ 《兵部督捕则例》

  顺治三年为维护封建农奴制而制定的惩罚旗下逃亡奴仆的法律。凡属“逃人”鞭一百归还本主。但窝藏隐匿“逃人”者正法,没收家产,并连累邻里乡约甲长各鞭一百,流徙边远。为缉捕旗下“逃人”,顺治十年专设督捕衙门,隶属兵部。《督捕则例》以用法不*,株连过多,造成社会动荡,以致“逃者愈多”,迫使清*承认“若专恃严法禁止,全不体恤,逃者仍众,何益之有”(《清世祖实录》卷88)。因此,康熙十五年修订《督捕则例》,放宽“逃人”法,窝主免死,并限制贩卖和虐待奴婢。康熙三十八年将督捕衙门改为督捕司,隶属刑部。乾隆以后,废除《督捕则例》,将有关条款经过修改附入刑律。

清代法律的特点是什么2

  (一)刑事立法的重要变化

  1.改变五刑制度

  2.增加法外酷刑

  3.调整刑罚适用制度

  4.推行重刑高压政策

  (二)旗人特权的维护

  1.保障满族贵族统治地位

  2.保护旗地旗产经济利益

  3.维护满人司法特权

清代法律的特点是什么3

  从康熙(1661~1722)时起,清朝为加强对国家机关的管理,以充分发挥其职能,陆续制定了各部院则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刑部现行则例》

  康熙十九年制定,后并入正律。原文已佚,《古今图书集成》只保留了该则例的目录。

  ② 《钦定吏部则例》

  雍正十二年编成,乾隆、嘉庆、光绪各朝均续加修纂,主要内容是各部的职掌、官员的铨选和品级,以及对各部违法行为的处分则例,具有行政法规的性质。

  ③ 《钦定户部则例》

  乾隆四十一年编成,并定制5年一修。从乾隆四十一年至同治四年,先后修订过14次。主要内容除规定户部职掌外,分立户口、田赋、库藏、仓庾、漕运、盐法、参课、钱法、关税、廪禄、兵饷、蠲、杂支等门类,类似经济法规。

  ④ 《钦定礼部则例》

  嘉庆九年(1804)编成,道兴二十四年(1844)增修,共分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个门类,是关于国家礼仪方面的行政法规。

  ⑤ 《钦定中枢政考》

  康熙十一年由兵部编成。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均有修订。主要内容是武职品级、升迁和军政。嘉庆时按内容分为八旗则例、绿营则例、处分则例三大类,具有军律的性质。

  ⑥ 《钦定工部则例》

  乾隆十四年编成,嘉庆、光绪朝续加修订。主要内容是有关乘舆、仪仗和军器的制作。光绪时分为营膳、船政、河防、水利、军火等项。

  ⑦ 《理藩院则例》

  理藩院是清王朝管理蒙、回、藏事务的机关,所谓“掌外藩之政令,制其爵禄,定期朝会,正其刑罚”(《光绪会典》卷六三),也掌管一部分属国及与外国交往事务。康熙二十六年制定《理藩院则例》,乾隆、嘉庆、道光、光绪朝续加增订,是专门适用于蒙古族人的法律。由于理藩院兼管对俄罗斯的交涉事宜,因此则例中还规定有《俄罗斯事例》。光绪三十二年(1906)官制改革,理藩院改为理藩部,《理藩院则例》也相应改为《理藩部则例》。《理藩院则例》确立了蒙、回部的行政系统,加强了对该地区的司法管辖,有利于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⑧ 《兵部督捕则例》

  顺治三年为维护封建农奴制而制定的惩罚旗下逃亡奴仆的法律。凡属“逃人”鞭一百归还本主。但窝藏隐匿“逃人”者正法,没收家产,并连累邻里乡约甲长各鞭一百,流徙边远。为缉捕旗下“逃人”,顺治十年专设督捕衙门,隶属兵部。《督捕则例》以用法不*,株连过多,造成社会动荡,以致“逃者愈多”,迫使清*承认“若专恃严法禁止,全不体恤,逃者仍众,何益之有”(《清世祖实录》卷88)。因此,康熙十五年修订《督捕则例》,放宽“逃人”法,窝主免死,并限制贩卖和虐待奴婢。康熙三十八年将督捕衙门改为督捕司,隶属刑部。乾隆以后,废除《督捕则例》,将有关条款经过修改附入刑律。

推荐访问:清代 法律 菁选 清代法律特点是什么 菁选3篇 清代法律的特点是什么1 清代的主要法律形式包括 清代法律特点及表现 简述清朝的法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