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高考复习重点20篇(完整)

高考复习重点第1篇阅读理解题一向是高考英语的重点。近年来,阅读理解题的特点越来越突出,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时代性。每年都有一定的文章,特别是科普文章讲某一领域的新知识,或介绍一些新观念、新方法或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复习重点20篇,供大家参考。

高考复习重点20篇

高考复习重点 第1篇

阅读理解题一向是高考英语的重点。近年来,阅读理解题的特点越来越突出,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时代性。每年都有一定的文章,特别是科普文章讲某一领域的新知识,或介绍一些新观念、新方法或新事物。

实用性。每年都有一定的新闻和广告方面的应用文。注重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结合,尽可能体现语言的实用性。

多样性。语篇包括叙述文、说明文、应用文和议论文。可以说,语言输入量没有一定的广度,是不能适应这种选材上的多样化。

综合性。为了能够考查学生较高层面上的阅读技能,所选语篇在结构上都较复杂。这些语篇一般都有内容、有层次、有深度,也有逻辑。作者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推理上,运用了较高的组篇手段。另外,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文章是考语言以外的知识,如人文、地理、历史、政治、自然科学等。

可以用4个字概括阅读理解题的特色:“新、用、广、深”,即新知识、新观念、新事物,讲究实用,百科化,深层次。

高考复习重点 第2篇

一、一般过去将来时

概念:立足于过去某一时刻,从过去看将来,常用于宾语从句中。

时间状语:The next day (morning, year…),the following month(week…),

基本结构:主语

+was/were +going to + do+其它;主语+would/should + do+其它

否定形式:主语+was/were+not + going to + do; 主语+would/should + not +

一般疑问句:was或were放于句首;would/should 提到句首。

例句:He said he would go to Beijing the next 他说他第二天要去北京。

I asked who was going 我问,谁要去那里。

二、 现在进行时

概念:表示现阶段或说话时正在进行的动作及行为。

时间状语:Now, at this time, days, listen

基本结构:主语+be +doing +其它

否定形式:主语+be +not +doing+其它

一般疑问句:把be动词放于句首。

例句: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你今天感觉如何?

He is doing well in his 在课上他表现得很好。

高考复习重点 第3篇

in accordance with (=in agreement with) 依照,根据

on one’s own account 1) 为了某人的缘故, 为了某人自己的利益 2) (=at one’s own risk) 自行负责 3) (=by oneself)依靠自己 on account 赊账; on account of 因为; on no account不论什么原因也不;of …account 有…重要性.

take…into account(=consider)把考虑进去

give an account of 说明, 解释 (理由)

account for (=give an explanation or reason for) 解释, 说明.

on account of (=because of) 由于,因为.

on no account(=in no case, for no reason)绝不要,无论如何不要(放句首时句 子要倒装)

accuse…of…(=charge…with; blame for ; blame on ; complain about) 指控,控告

be accustomed to (=be in the habit of, be used to)习惯于.

be acquainted with(=to have knowledge of) 了解; (=to have met socially ) 熟悉

act on 奉行,按照…行动; act as 扮演; act for 代理

adapt oneself to(=adjust oneself to) 使自己适应于

adapt…(for) (=make Suitable for a new need) 改编, 改写(以适应新的需要)

in addition (=besides) 此外, 又, 加之

in addition to(=as well as, besides, other than)除…外

高考复习重点 第4篇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本考点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同时做出两点具体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属于“鉴赏评价”范畴。

从诗歌的体裁来看: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其次是词。

从诗歌的朝代来看:选材侧重于唐宋诗词,偶有古体诗及元曲。

从命题角度看:“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考查重点。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炼字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常见表达技巧上。

从题量看:仍以两个小题为主,分值固定为8分。

【高考预测】

20XX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有以下几个趋势:

鉴赏范围应以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

考查内容仍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为主,对诗歌的形象把握以及观点评价也会偶尔出现在试卷中。

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不失为一大热点。

答案长度将进一步增加。

近几年,诗歌鉴赏命题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为适应这一考查动向,小论文性质的答案预计将在未来的考试中应运而生。这样的答案能够很好地体现考生诗歌阅读的审美素养,字数可能在100字左右。

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走俏。

【重点剖析】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因为诗歌作品的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更是含有作者“意”(情感)的形象,所以又称为“意象”。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诗歌中所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诗歌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高考中鉴赏诗歌的形象类题目多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的特征,揭示作者所刻画的某一形象的意义。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 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营造的意境。考生在答题时,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展开想 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再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该画面(图景),并指出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 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 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方法技巧】

一、人物形象的鉴赏技巧

关注背景,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 更需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如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就必须了解他的一生,抓住“隐者”、喜爱菊花、向往自然、厌倦官场生活等关键点。

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

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所以鉴赏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

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更是一条捷径。如赏析《最爱东山晴后雪》,抓住“逐胜”“忘寒”“最爱”等对人物的描写, 就能概括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再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第三句的“问”含蓄而 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忐忑不安的心理。

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

要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如《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诗人自己。还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

二、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

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1)答题步骤

找——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答题模板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这可以从()句中看出,这句通过()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二、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方法技巧】

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也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因此,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

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1)关注时令色彩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 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吴松道中二首(其二)》一诗中的“天 寒”“雁声”就是深秋时节的意象,它给人的就是凄清、肃杀和悲凉的感觉。但也要注意时令色彩传统上的情感意义与诗人当下情感不一致的情况,如刘禹锡的《秋 词二首》中,秋天的景物便是生机盎然的景色。

(2)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 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开头三句道出的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 “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 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解 读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

如刘羽的《白鹭图》:“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诗人运用拟人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事物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需从以下关键点入手:

解题关键点:

抓副词、动词

抓抒情、议论句

关注隐含信息

抓注释

(综合考虑诗词中物象的内涵)

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答题模板

描写了一个_×的形象,这个形象具有_×特点,在全诗中具有一种_×的作用,表达了诗人_×的情感。

附口诀:

细读全诗莫慌张,审题揣摩绘形象。

冷暖色调须区分,知人论世看简况。

深层含意要挖掘,关键词句不要忘。

整合答案有模式,先总后分说端详。

三、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方法技巧】

一、解题思路

诗中赏画

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品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 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凉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答题步骤

分析景物形象类题目,其答题步骤归纳如下:

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答案要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有时这几步经常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

三、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泛泛而谈。

【方法技巧】

解题思路

(1)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

(2)贴近诗句分析修辞格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如上面的例题就涉及了这一点。在分析时注意三部曲:点明概念——分析形成——说明效果。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答题步骤

(1)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这种修辞格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

(3)指出运用此种修辞的艺术效果。

高考复习重点 第5篇

短文改错是英语写作的过渡,是以间接的方式考查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微技术和编校能力。从近几年该题的出题情况分析,短文改错有以下几个特点:

考查面广。近年所考查的词性涉及到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名词、非谓语动词、连词、时态、冠词、动词、平行结构、主谓一致等。其中代词被考查的次数较多,占%。其中,对于冠词的考查难度偏难。如20XX年caught a sight of(划掉a);20XX年live under a same roof(a改成the);20XX年:keep my diary(my改成a)。上述现象应该引起考生的重视。

注重语篇。考生必须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才能去改。

注重基础。学生平时在写作上爱出的问题就是出题者爱出的考点。那些看似简单,却特别能反映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地方要格外引起考生的注意。如时态问题、搭配词组、逻辑问题、平行关系以及汉式英语的问题等。

高考复习重点 第6篇

德国和日本的崛起

A、德国的崛起

1、第一次崛起:

(1)、1871年,结束了分裂割据状态,打败了欧洲两大传统强国法国和奥地利,完成了国家统一,成为欧洲的新兴强国。

(2)、19世纪末,德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

(3)、一战前,组建了以它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并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原因:

(1)、国家实现了统一,有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在统一的过程中,得到了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以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为经济的起飞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资源。

(3)、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重视科技和教育等。

2、第二次崛起:

(1)、20世纪20年代,经济复苏,并重新成为政治、经济大国。

(2)、30年代,为解决经济危机,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疯狂扩张,最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势力达到了鼎盛。

原因:

(1)、利用美国等国的经济援助,20年代经济复苏。

(2)、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内镇压,对外疯狂扩张,势力急剧膨胀。

3、第三次崛起:

(1)、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经济大国。

(2)、1990年,两德实现统一,德国再度成为欧洲大国。

原因:

(1)、战后实行民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为经济的发展奠定政治基础。

(2)、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经济非军事化)。

(3)、重视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5)两德统一,综合实力逐步提高。

B、日本的崛起

1、第一次崛起:

(1)、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新兴强国,打败中国。

(2)、一战中力量逐步增强,独霸中国。

(3)、30年代,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疯狂扩张,最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势力达到了鼎盛。

原因:

(1)、明治维新使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善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3)、重视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一战中大获其利。

(5)、在国家的扶植下,日本垄断组织建立并迅速发展。

(6)、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扩张,势力急剧膨胀。

2、第二次崛起: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想成为政治大国。

原因:

(1)、战后进行改革,清除了封建残余。

(2)、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3)、重视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5)、利用朝鲜战争美国的订货,经济迅速发展。

C、德国与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

1、第一次崛起的共同原因

(1)、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革新了生产关系。

(2)、通过战争方式打败强邻,强签不平等条约,获取巨额赔款,割地等特权,成为地区强国。

(3)、交叉运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4)、走军国主义道路,积极推行殖民侵略扩张政策。

2、第二次崛起的共同原因

(1)、推动政治改革,社会形势稳定。

(2)、实行非军事化。

(3)、美国的扶持。

(4)、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5)、劳动者素质高和劳动者的辛勤劳动。

3、德日两国两度崛起的启示

(1)、侵略扩张道路最终必然失败。所有企图靠战争来征服,压迫和掠夺其他国家的大国,其结局总是和他们的愿望相反。德国和日本完全由国家主导的现代化虽然带来了迅速的经济崛起,但缺乏民主自由传统导致这两个国家出现了法西斯政权,它们所选择的通过对外侵略实现大国梦想的道路不仅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灾难,而且也在同时毁灭了自己的国家。

(2)、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真正的崛起,取决于它是否在经济上崛起,纯粹靠军事征服和领土扩张而实现的崛起,很难长久维系。而德日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是在二战后通过政治民主,经济自由与和平发展而实现的。

高考复习重点 第7篇

(一)明确经济生活中的几种比例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3、股票价值与预期股息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

(二)把握八个类别的计算题解法

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关于纸币发行量或纸币购买力的计算题

关于分配方式的计算题

关于储蓄存款利息的计算题

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题

关于汇率的计算题

高考政治选择练习题

关于汇率的计算题

例 关于货币的计算

在商品可供量不变的情况下,纸币的发行量需要100亿元,而后来发行了200亿元,这时的1元只相当于( )元购买力。如果200亿纸币在此期间平均流通4次,此时1元纸币相当于原来( )元购买力,正确答案为( )

; 1; 2; 4;1

答案:A

解析:解货币计算题,首先要掌握一个基本理论,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可以表示为: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第一问,在供求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发行量增加,购买力下降,二者成反比关系,由题意看出市场上价格总额为100亿,所需货币量为100亿,现在设购买力为X,则200X=100,。第二问,市场所需货币量发生了变化,市场上只需要100/4=25亿的货币量,而现在发行了200亿,设购买力为X,则200X=25,此时购买力为。

高考复习重点 第8篇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高考复习重点 第9篇

一、知道高考中所要考查的主要物理知识;

主要物理知识并不是记住了就好,而是要做到理解。如何理解物理知识?我们要从公式出发。对待每一个常见的物理公式,要做到了解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用来干什么的。即这个公式为何产生,研究物理学哪一方面的问题,这个公式是用来解释什么物理现象的。做到这一步,才算掌握物理知识。

二、解题过程中合理选择一定的方法。下面就两方面来谈一谈:

物理解答的思想非常简单,就是按照题目给的条件顺序罗列公式(表达式),然后联立求解,必然会出现最后的结果。做解答题本着这种思维,可以省去思考,直接做题,即使算错了,由于相关式子都一一列出,也能获取大量的步骤分。难点在于如何分析题目条件和图形。我们参看物理常考考点,并给出一定的分析方向,并给出常用的技巧和方法:

高考所要考查的主要物理知识有:力和运动、电路。物体的运动形式主要有三种: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围绕物体运动的轨迹、位移、速度、动量、动能、加速度及受力特征进行考查。物体受的力主要有六种: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安培力及洛伦兹力,围绕力的有无、大小、方向、静效应(使物体形变的效应)、瞬时效应(F=ma)、对空间的累积效应(做功与否、对谁做功、做多少功、做正功还是负功)进行考查。电路主要涉及欧姆定律、焦耳热、电容器、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导体的电源属性(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电动势大小,引起的感应电流方向由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其两端电压为路端电压)等。

下面介绍一些解题过程常用的技巧和方法:

正交分解法: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研究物体所受外力的大小及其对运动的影响,既好操作,又便于计算。

画图辅助分析问题的方法:分析物体的运动时,养成画v-t图和空间几何关系图的习惯,有助于对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

平均速度法:处理物体运动的问题时,借助平均速度公式,可以降二次方程为一次方程,以简化运算,极大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巧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阶段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是高考中永恒不变的热点,至少应做到在以下三种情况中的熟练应用:重力场中竖直平面内光滑轨道内侧最高点临界条件,地球卫星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

回避电荷正负的方法:在电场中,电荷的正负很容易导致考生判断失误,在下列情景中可设法回避:比较两点电势高低时,无论场源电荷的正负,只需记住“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比较两点电势能多少时,无论检验电荷的正负,只需记住“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

“大内小外”:在电学实验中,选择电流表的内外接,待测电阻比电流表内阻大很多时,电流表内接;待测电阻比电压表内阻小很多时,电流表外接。

针对选择题常用的方法:

①特殊值验证法:对有一定取值范围的问题,选取几个特殊值进行讨论,由此推断可能的情况以做出选择。

②选项代入或选项比较的方法:充分利用给定的选项,做出选择。

③半定量的方法:做选择题尽量不进行大量的推导和运算,但是写出有关公式再进行分析,是避免因主观臆断而出现错误的不二法门,因此做选择题写出物理公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重点说明:物理实验部分一定要区分、牢记。

高考复习重点 第10篇

Trudy, an American girl, tried swimming across the English That was August 6, Her father had ___1___ her two One was not to pull her out of the water ___2___ she The other was to give her a red sports ___3___ if she made

In gay spirits Trudy ___4___ out, swimming All the swimmers started at 7:09 in the Her father and the trainer were going along in a boat beside At ten o’clock, rain began

___5___, Trudy trod(踩) water while drinking and eating a chicken Then she started swimming The wind was ___7___ and the sea became Late ___8___ the wind became even The trainer ___9___ it was useless trying to He called to Trudy to

“No human being could do it in this weather,” he “It’s ___11___ to go “However, her father shouted, “Don’t grab Let her “At seven o’clock the tides(潮水) turned ___13___ It was more difficult to move a- But Trudy still swam She ___14___ victory was possible now, for the English coast was in

It was getting A sound could be heard ___16___ the wind;hundreds of car horns(喇叭) were cheering her With ___17___ strength, she finished the last 200 At , Trudy got out of She had swum some 35 miles in ___18___ the 21-mile-wide Channel ___19___ a strong But she had made it in 14 hours and 30 “Well, Pop,” she said to her “I ___20___ I get my car this time, don’t I?”

given refused allowed promised

as unless even if when

suit shoe hat car

rushed left started worked

At midday In the morning In the evening In the late afternoon

faster better again across

stopping rising changing increasing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night

thought considered decided felt

keep up slow down give up take a rest

difficult stupid impossible unnecessary

go decide come out go on

towards with at against

realized noticed found out thought

the distance reach sight hand

over in with from

fresh greater weakening remaining

flying swimming crossing passing

in spite of because of against during

demand am afraid hope guess

高考复习重点 第11篇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2、分子是原子构成的

3、分子、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4、分子、原子都不断运中是否可以再分

5、分子、原子间有一定间隔,可以压缩

6、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7、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只是间隔改变

8、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组成和种类都改变

9、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

10、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1、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1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有“三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质量不变

13、稀有气体原子和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达到稳定结构,但达到稳定结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14、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15、同种元素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相同

16、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17、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

18、地壳中元素的含量为:OSiAlFeCaNaKMgH……人体中前四位的元素的含量:OCHN元素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19、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0、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不能再分。

23、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变化,化合价一定会改变。

24、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质子数

高考复习重点 第12篇

近两年感觉高考语文的难度不断增大,高三语文的复习效率和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都面临着挑战,也对大家的复习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对于语文这个学科,第一轮复习只是一个时间概念。这个时间阶段距离高考尚有些时日,所以对考生而言最重要的是着眼于全局,在此期间建立和形成自己对各个考试板块的有效复习模式,并完成所有知识层面的积累和梳理,为后期的训练打下基础。有鉴于此,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将“作文”进行到底

把作文写在第一点,是由作文训练的周期决定的。我市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提笔少”“下笔难”“怕动笔”。三者的关系是因“提笔少”,渐渐的“下笔难”,最后“怕动笔”。许多考生提起写作文便头痛,更不要说写好作文了。所以,第一轮复习的各个阶段,都要坚持作文训练,集少为多,迎难而上。

在训练频率上,建议每周一文或三周两文;在训练方向上,初期以议论文章法训练为主,入格后对论证思维慢慢修正;在训练内容上,考题应多涉及热点话题或核心向度;在训练侧重上,建议以长期素材的整理和积累为要务。最关键是,坚持不懈,也不可因其周期长而有所忽怠。

将“散点”铺散开去

所谓“散点”,即命题点集中,但知识点零散的几个板块。如词语板块,集中复习会有效果,但并不能实现其全面、深入;如文化常识和默写板块,学校往往不会安排集中复习,会将其规划在各次考试的范围中分阶段解决;如文言文的实词板块,集中复习只是解决了理解问题,“应用”依然是个长期的过程。

所以,各位考生就需要将其铺散开去。所谓铺散,就是把它们纳入每天的复习安排里,日日打磨,直至解决问题。在完成常规复习任务的前提下,每日三词二识一段,一段为文言翻译小段,计划时间差不多一刻钟,最多不过二十分钟,周期贯穿第一轮复习,成果可期。

古文复习应回归教材

教材,是的参考书。回归教材,且以实词、句法和文学常识为重点梳理教材,应是古文复习最能够落到实处的方式。高考文言文的考点大多是由教材内容继承或变化得来,落实了教材,不仅可以提升自信心,还可以温故知新,在重复中夯实语感。并且在回归教材之余,考生可以将教材中可用的素材归类整理,以备作文之需。

而且,事实是,大多数考生对教材中的古文极其陌生,这些考生考下来,每每感叹于高考命题之偏僻,如20XX年全国2卷文言翻译中的“雁矢”一词,“矢”字的通假意,其实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和选修教材中《狱中杂记》里都有提及,不过是随文迁移罢了。

思维训练以归纳为基础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复习中,许多考生做题无数,但依然心里不安稳,准确性不稳定,归根结底是解题思维没有跟上命题思维。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十数年如一日根深蒂固的习惯很难就一场复习而变更。这就需要从最基础的能力训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平时训练时,有意识的对论述类文本的各个段落进行归纳概括,并形成思维导图,我认为这是最接地气最有效的训练方式。这种方式对实用类文本阅读也会有所助益。

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要树立“理解为主、套路为辅”的阅读观念。近几年高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尤其是诗歌阅读都呈现了重理解、整体评价,轻技法、套路化的倾向。然而很多考生不是凭感觉做印象化阅读,就是沿用初中带来的诸多模式,对阅读题做套路化的分解,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故而,针对文学类文本要注重理解阅读:散文应侧重于语言风格及主旨的把握,小说应侧重于人物分析训练;针对诗歌鉴赏,应侧重于不同题材的典型文本的翻译训练。

要注重“书写”细节

练字不是写书法,是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效果的。这个周期最短可以缩减到两个月,之后就可以为你的卷面赢得一定分数。所以,语文因其存在大量的主观题,部分考生应该训练书写,而且在这个过程里还可以调剂紧张而焦虑的情绪。

以上六点,考生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特点及自身存在的个体差异取舍,希望能够有所助益。

高考复习重点 第13篇

完形填空是综合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简单积累。长度一般保持在260字左右。以往的文体多以记叙文为主,伴以一定的说明文(或夹叙夹议)。文章结构上有层次感,叙述上有跌宕起伏的过程,描写上有作者的心理变化和感受。既体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和教育意义,又不失幽默和趣味,同时又有严密的逻辑性。文字的难度稍易于阅读题。

在选项设计上,一般为一个单词伴之有一两组短语动词或动词词组。每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一般都属于相同或对等的词类,属于同一范畴;错误选项与文章空格前后的词语也大多可以形成搭配,这样就避免了以语法形式进行判断的解题思路。词汇的考查上多以动词为主。形容词、名词也在重点考查之列。做题方法应“突出语篇”。绝大多数选项都需要通过全文才能进行判断。也就是说,就一行或局部判断答案的方法不可取。

要求考生具有3个方面的能力。要有很强的语篇意识和整体把握文段的能力,在语境中准确选词辨词的能力,以及较严密的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一定的想象能力。

高考复习重点 第14篇

“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

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单质的活泼性越大

错误,熔点随着原子半径增大而递减

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有机酸则较难溶于水

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浓硫酸产生蓝色固体

正确,浓硫酸吸水后有胆矾析出

能与冷水反应放出气体单质的只有是活泼的金属单质或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错误,比如2Na2O2+2H2O→O2↑+4NaOH

将空气液化,然后逐渐升温,先制得氧气,余下氮气

错误,N2的沸点低于O2,会先得到N2,留下液氧

把生铁冶炼成碳素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除去生铁中除Fe以外各种元素,把生铁提纯

错误,是降低生铁中C的百分比而不是提纯

虽然自然界含钾的物质均易溶于水,但土壤中K%不高,故需施钾肥满足植物生长需要

错误,自然界钾元素含量不低,但以复杂硅酸盐形式存在难溶于水

制取漂白粉、配制波尔多液以及改良酸性土壤时,都要用到熟石灰

正确,制取漂白粉为熟石灰和Cl2反应,波尔多液为熟石灰和硫酸铜的混合物

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酸溶液

错误,SiO2能溶于氢氟酸

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再加入氯水或溴水或碘水或硝酸锌,皆会产生Fe3+

错误,加入碘水会得到FeI2,因为Fe3+的氧化性虽然不如Cl2,Br2,但是强于I2,在溶液中FeI3是不存在的

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错误,钝化是化学性质,实质上是生成了致密的Al2O3氧化膜保护着铝罐

、Na2SiO3、Na2CO3、Ca(ClO)2、NaOH、C17H35COONa、C6H5ONa等饱和溶液中通入CO2出现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仍不消失

错误,Ca(ClO)2中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消失,最后得到的是Ca(HCO3)2

大气中大量二氧化硫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金属矿石的冶炼

正确

某澄清溶液由NH4Cl、AgNO3、NaOH三种物质混合而成,若加入足量硝酸必产生白色沉淀

正确,NH4Cl、AgNO3、NaOH混合后发生反应生成[Ag(NH3)2]+加入足量硝酸后生成AgCl和NH4NO3

为了充分利用原料,硫酸工业中的尾气必须经净化、回收处理

错误,是为了防止大气污染

用1molAl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共有3mol电子发生转移

正确

硫化钠既不能与烧碱溶液反应,也不能与氢硫酸反应

错误,硫化钠可以和氢硫酸反应: Na2S+H2S=2NaHS

在含有较高浓度的Fe3+的溶液中,SCN-、I-、AlO-、S2-、CO32-、HCO3-等不能大量共存

正确,Fe3+可以于SCN-配合,与I-和S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CO32-,HCO3-和AlO2-发生双水解反应

活性炭、二氧化硫、氯水等都能使品红褪色,但反应本质有所不同

正确,活性炭是吸附品红,为物理变化,SO2是生成不稳定的化合物且可逆,氯水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不可逆

乙酸乙酯、三溴苯酚、乙酸钠、液溴、玻璃、重晶石、重钙等都能与烧碱反应

错误,重晶石(主要成分BaSO4)不与烧碱反应

在FeBr2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可得FeBr3、FeCl2、Br2

错误,Fe2+和Br2不共存

由于Fe3+和S2-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Fe2S3不存在

错误,在PH=4左右的Fe3+溶液中加入Na2S可得到Fe2S3,溶度积极小

在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可得亚硫酸钠与次氯酸

错误,次氯酸可以氧化亚硫酸钠,会得到NaCl和H2SO4

有铁与足量酸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

错误,如果和硝酸等强氧化性酸反应转移

含有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正确,如较稀的HClO4,H2SO4等

单质的还原性越弱,则其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

错误,比如Cu的还原性弱于铁的,而Cu2+的氧化性同样弱于Fe3+

可由Cu2+溶液中加入CO32-制得

错误,无法制的纯净的CuCO3,Cu2+溶液中加入CO32-会马上有Cu2(OH)2CO3生成

单质X能从盐的溶液中置换出单质Y,则单质X与Y的物质属性可以是:(1)金属和金属;(2)非金属和非金属;(3)金属和非金属;(4)非金属和金属;

错误,(4)非金属和金属不可能发生这个反应

、HI、FeCl2、浓H2SO4、Na2SO3、苯酚等溶液在空气中久置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

错误,H2SO4是因为吸水且放出SO3而变质

浓硝酸、浓硫酸在常温下都能与铜、铁等发生反应

错误,浓硫酸常温与铜不反应

高考复习重点 第15篇

中国崛起道路

1、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原因

(1)、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有着爱好和平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温和的民族;近代倍受列强的侵略,中国不会再去伤害别的世族;和平崛起符合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目前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大国非和平崛起及其衰落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2)、从时代的需要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经济的全球化,我们有可能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逐步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

2、目前制约中国崛起的因素

(1)、美日等西方国家的抑制(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

(2)、地缘因素:周边强国的存在。美、日、俄、印等国势力存在。

(3)、人口、能源(资源)。

(4)、台湾问题。

(5)、科学技术落后,人才缺乏。

3、中国如何实现和平崛起

(1)、锐意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内涵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证;

(2)、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又坚持弘扬中华文明,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

(3)、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社会环境。

4、中国是捍卫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即使富强之后,也不会威胁别人。

①、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实现共同富裕

②、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反对强权政治;主张睦邻友好,同各国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实现共赢和共同发展。

③、历史上中国长期遭受列强的侵略,在共同的反侵略斗争中,与各国人民互相支持;中国在成为强国后,是建设更加安全、繁荣和开放世界的重要力量。

高考复习重点 第16篇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超重:FN>G,失重:FN

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质点动力学有两类基本问题:一是已知貭点的运动,求作用于质点上的力,二是已知作用于质点上的力,求质点的运动

动力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质点动力学、质点系动力学、刚体动力学、达朗贝尔原理等。以动力学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应用学科有天体力学、振动理论、运动稳定性理论,陀螺力学、外弹道学、变质量力学,以及正在发展中的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晶体动力学等。

质点动力学有两类基本问题:一是已知质点的运动,求作用于质点上的力;二是已知作用于质点上的力,求质点的运动。

高考复习重点 第17篇

一、国际联盟的活动及其评价

1、主要活动:

(1)成立初:

①1924年缔结了《日内瓦议定书》

②国际联盟中的卫生等机构或组织,为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做了大量工作

(2)30年代: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姑息、纵容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的侵略

2、评价:

(1)历史地位:它是一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2)积极作用:

①盟约包含许多积极规定,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

②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

③为联合国等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

(3)消极作用:

①缺乏普遍性和性,不能制止战争,后来成为绥靖政策的工具;

②实质: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霸权的工具。

探究一:国际联盟为什么不能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

(1)国联盟约规定的形成决议所需要的“全体一致”原则,实际上使国联失去了制止侵略战争的可能性。

(2)国联的许多裁军计划也成为了空谈。

(3)特别是在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二、苏俄的和平外交

1、外交政策:

(1)提出《和平法令》(1917)

(2)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2、外交活动

(1)1922出席在意大利举行的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

(2)1922与德缔结《拉巴洛条约》

3、影响:初步打破苏俄建国以来的孤立境地;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

三、《洛迦诺公约》的签署

1、背景:鲁尔危机后,法国国内和解力量占上风,欧洲安全问题提上日程。

2、内容:《相互保证公约》、《仲裁条约》

3、作用:

(1)积极作用:改善了法德等国的关系,有利于欧洲稳定

(2)消极作用:为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

(3)公约实质:纵容德国向东发展,即“祸水东引”

(使法国在欧洲地位削弱,英国成为欧洲大陆仲裁者,而德国成为的赢家)

四、《非战公约》的签订

1、背景:

①《洛迦诺公约》削弱法国地位,希望争取美国对其安全提供某种保证

②美国出于避免卷入欧洲纠纷和提高美国国际地位考虑,决定缔结多边的非战公约

2、内容: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

3、作用:

积极:①它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直接作用)

②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历史地位)

③为国际法中互不侵犯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

④也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后世影响)

消极:①对侵略者更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②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高考复习重点 第18篇

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高考复习重点 第19篇

第一,要根据高考考纲进行复习。我们要认真严读考纲中“四目标十二要求”的能力要求,针对自己的能力提高应试能力。

第二,要重视基础知识点的落实。高考试题的考查是全面考查,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首先要全面,而近几年高考中经常出现的主干知识也是今年高考必考的内容。同学们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五本书、三部分的内容进行系统整理,拾遗捡漏,不要盲从。

第三,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对时事热点的了解是答好政治学科试题重要途径。同时,同学们在关注时事热点的时候还必须注意,这些材料应该是作为高考试题的载体出现,因此我们要重视时事材料与教材理论知识的结合,解答题的时候,要学会用书本的理论知识分析题。

第四,总结并掌握好答题技巧。对于客观题(即选择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设问,区分“说明什么”、“之所以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等设问要求我们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其次还要分清问题中的“这”,这个代词指代的是哪些内容,有针对性的作答。而对于主观题,我们切忌“漫天答题”,一定要记住答案只会蕴含在所给材料中。

高考复习重点 第20篇

定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a=0,v=恒量.

位移公式:

题型讲解

质点的选取

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万吨巨轮在大海中航行,研究巨轮所处的地理位置时,巨轮可看作质点

无论什么物体,也无论什么运动,只要以地面为参考系,就能将其看成质点.

电子绕原子核旋转,同时在自转,由于电子很小,故研究电子的自转时,仍可将其看作质点.

在研究物体的平动时,无论什么物体都可看作质点.

【解析】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只要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物体上各部分的差异是次要或不起作用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答案】AD

参考系

某人划船逆流而上,当船经过一桥时,船上一小木块掉在河水里,但一直航行至上游某处时此人才发现,便立即返航追赶.当他返航经过1 h追上小木块时,发现小木块距离桥有5 400 m远,若此人向上和向下航行时船在静水中前进速率相等.试求河水的流速为多大?(分别以水或地面为参考系两种方法解答)

【解析】解法一选水为参考系,小木块是静止的;相对水,船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到船"追上"小木块,船往返运动的时间相等,各为1 h;

桥相对水向上游运动,到船"追上"小木块,桥向上游运动了位移5 400 m,时间为2 易得水的速度为

解法二若以地面为参考系,水的速度设为v1,船在静水中的速度设为v2,划船者向上游运动时间为t1,向下游运动时间为t2,则对木块:v1(t1+t2)=5 400 m

对小船:(v1+v2)t2-(v2-v1)t1=5 400 m

已知t2=3 600 s,解得,t1= 3 600 s,

【答案】 m/s

位移与路程

关于位移和路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物体的位移是直线,而路程是曲线

在直线运动中,位移与路程相同

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解析】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它是从物体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物理量,它是矢量;路程是从物体初位置到末位置所经过的路径轨迹长度.路程是标量.A正确.位移和路程都是物理量,不存在直线或曲线问题,B错.位移和路程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前者是矢量后者是标量,即使大小相等也不能说二者相同,C错,D正确.

【答案】AD

匀速直线运动

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处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Δ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

【解析】如图1-1-1,A表示爆炸处,O表示观测者所在处,h表示云层下表面的高度,用t1表示爆炸声直接传到O处所经时间,则有d=v t1①

用t2表示爆炸声经云层反射到达O处所在经时间,因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故有

已知t2- t1=Δt③

联立①、②、③,可得

代入数值得 ⑤

【答案】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

物理量意义公式及单位关系

速度v表示运动的快慢和方向v=Δs/Δt(m/s)三者无必然联系.v很大,Δv可以很小,甚至为0,a也可大可小

速度的

变化量

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和方向

加速度a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即速度的变化率

(1)一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某时刻前 内的位移是 ,在该时刻后的 内的位移是 ,则物体的加速度是( )

【解析】设某时刻为0时刻,则 时刻的速度为 , 时刻的速度 ,由加速度的定义式得

【答案】

(2)一列长为 的队伍,行进速度为 ,通讯员从队伍尾以速度 赶到排头,又立即以速度 返回队尾.求这段时间里队伍前进的距离.

【解析】若以队伍为参考系,则通讯员从队尾赶到排头这一过程中,相对速度为:
;通讯员再从队伍头返回队尾的这一过程中相对速度为:
,则整个运动过程经历的时间为:
,则队伍在这段时间相对地面前进的距离为:

(3)一辆实验小车可沿水平地面(图中纸面)上的长直轨道匀速向右运动.有一台发出细光束的激光器装在小转台M上,到轨道距离MN为d=10m,如图1-1-3所示,转台匀速转动,使激光束在水平面内扫描,扫描一周的时间T=60s,光束转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当光束与MN的夹角为450时,光束正好射到小车上.如果再经过 光束又射到小车上,则小车的速度为多少?(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解析】在 内,光束转过 = × = ,若激光束照射小车时,小车正在接近N点,则光束与MN的夹角从450变为300,故车速 ,若激光束照射小车时,小车正远离N点,则车速 .

推荐访问:高考复习 重点 高考复习重点20篇 高考复习重点(精选20篇) 高考重点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