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风古诗必备12篇【优秀范文】

风古诗第1、《大雷口阻风》唐黄庭坚号橹下沧江,避风大雷口。天与水馍糊,不复知地厚。谁家上江船,狂追雪山走。孤村无十室,旅饭困三韭。黄芦麋鹿场,此地广千肘。得禽多文章,肯顾鱼贯柳。莽苍天物悲,雕弓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古诗必备12篇,供大家参考。

风古诗必备12篇

风古诗 第1篇

1、《大雷口阻风》

唐黄庭坚

号橹下沧江,避风大雷口。

天与水馍糊,不复知地厚。

谁家上江船,狂追雪山走。

孤村无十室,旅饭困三韭。

黄芦麋鹿场,此地广千肘。

得禽多文章,肯顾鱼贯柳。

莽苍天物悲,雕弓故在手。

鹿鸣犹念群,雉媒竟卖友。

商人万斛船,挂席上牛斗。

横笛倚柁楼,波深苍龙吼。

失水不能神,伐葭作城守。

欲寄大雷书,往问长干妇。

何当楫迎汝,秦淮绿如酒。

2、《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感遇》

唐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4、《旅舍对雪赠考功王员外》

唐李端

杨花惊满路,面市忽狂风。

骤下摇兰叶,轻飞集竹丛。

欲将琼树比,不共玉人同。

独望徽之棹,青山在雪中。

风古诗 第2篇

1、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选自:吕本中诗人的《踏莎行·雪似梅花》

2、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选自:关汉卿诗人的.《大德歌·冬》

3、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选自:杜甫诗人的《岁晏行》

4、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选自:纳兰性德诗人的《满庭芳·堠雪翻鸦》

5、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选自:苏曼殊诗人的《本事诗十首·选二》

6、万里妾心愁更苦,十春和泪看婵娟。—选自:华清淑诗人的《望江南·燕塞雪》

7、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选自:王十朋诗人的《红梅》

8、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选自:李煜诗人的《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9、花时往事,更有多情个人忆。—选自:晏几道诗人的《六么令·雪残风信》

10、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选自:王国维诗人的《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11、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选自:李煜诗人的《木兰花·晓妆初了明肌雪》

12、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选自:辛弃疾诗人的《生查子·重叶梅》

13、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选自:陆游诗人的《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14、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选自:丘浚诗人的《咏荔枝》

15、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选自:杜甫诗人的《对雪》

16、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选自:白居易诗人的《村居苦寒》

17、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选自:岑参诗人的《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18、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选自:李白诗人的《王昭君二首》

19、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选自:苏辙诗人的《怀渑池寄子瞻兄》

20、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选自:洪升诗人的《雪望》

2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选自:苏轼诗人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22、玉人浴出新妆洗。—选自:李清照诗人的《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23、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选自:杜甫诗人的《阁夜》

24、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选自:范成大诗人的《霜天晓角·梅》

25、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选自:张谓诗人的《早梅》

26、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选自:杜甫诗人的《端午日赐衣》

风古诗 第3篇

教学目标

1 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中情感,落实感情朗读,练习背诵课文。

3 续编小诗,初步感知风的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编能力。

教学重点

1 会认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了解风虽然看不到,却能通过身边的事物感受到风的存在。

2 续编小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感知风的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猜谜吗?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小草见它弯腰,小花见它摇头,小树见它招手,云儿见它就跑。它是什么?

(出示课题)

风就在你我身边,可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也抓不住。大家想知道它在哪,在干什么吗?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

跟老师一起走进诗中,我们就会知道答案。请同学们小耳朵认真听,小眼睛认真看,找一找风在哪儿。(课件播放风吹叶动的情景,并配有风声的悠扬音乐,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看画面倾听)

想自己走入文中去了解风吗?(自己认真地把诗歌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

(字卡帖在黑板上:颤动、点头、起波、游戏)

2、检查字词。(颤动、起波、游戏)

看大家专注的神情,我就知道你们读书非常认真。和文中的生字交上朋友了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字卡)(懂得的就大声地读出来。开火车读)

真棒,下面咱们加大难度,谁有勇气起来读读课文?(指名三人接读诗歌。)

表扬读得好的同学,纠正存在的读音问题。

三、感知课文,体会风就在我们身边

(一)勾画描写风的句子

同学们,你们读得又响亮又好听。风娃娃说,你们一定能在文中找到我藏在什么地方。请大家拿起笔,看一看,课文哪些句子,让我们知道风就在我们的身边,请用“——”画出来。(画一画,反馈。)

(二)师生合作读,找风。

1、老师也想和你们读读课文,我一边读一边提出问题,你们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我。

2、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风在哪儿呢?

3、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你们看见风了吗?

4、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你们能感受到风吗?

5、小结:是啊,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但是风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学生汇报。细读课文,知道怎样能感受到风

1、三节小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处的风,先美美地读一读,再说说你的为什么喜欢。

2、学生汇报,相机指导。

第一节:

(1)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2)学生质疑(预设:什么叫颤动?)

解决方法一:换词法:抖动

解决方法二:同学们,快伸出你的双手,这就是一片一片的小树叶,风来了,小树叶在枝头什么样?(学生的小手动了起来)哦,一片片树叶在风中微微地、不停地动起来了,这就是颤动。

(3)绿绿的树叶被风吹得轻轻地跳起舞来,谁能读出来?

(4)看来,每个人对课文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朗读的味儿也各不相同。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再美美地读一遍。

第二节:

(1)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2)想想什么意思,怎么才能读好?

(3)你们看,林木正在向你们微微点头(放课件),就好像——?把你的想象送到句子中说一说。(出示课件:林木微微点头的时候,就好像_________________)

(4)林木微微点头什么样?你能读出来吗?同桌互相读一读。(同桌互读)

(5)谁愿意推荐一位同学读一读?(生推荐读)

第三节:

(1)谁再来说说从哪儿感受到了风?

(2)你从这找到了风(投影:平静的水面,微微泛起了波纹。这就是我们书上说的——河水泛起波纹。

(3)再看(投影:波浪)一样么?

(4)波浪的力度比较大,可是这里呢,,风不急,是微风。所以这里要读得怎么样?谁会读?(指名读,示范读,跟着读)

(5)小手动一动,扮演风儿随着老师的叙述跟河水做游戏。

风儿风儿悄悄地来了……

风儿风儿轻轻吹……

风儿风儿大起来了……

同学们,风会和我们玩快乐的游戏,所以我们读这句的时候,心情是快乐——(快乐的)。大家试着带着快乐的心情来最后一句。(如果学生不理想,教师可以范读:老师可以读得更快乐。……像我这样读,好吗

四、指导背诵。

五、激发想象,拓展延伸

1、你们背得这么好,把风也吸引来了。快看,它来到了哪儿?(课件出示1幅动态图蒲公英)

谁也没有见过风,不要说你和我了。

但是()的时候,我们知道风()。

2、真没想到,我们班的同学也会写诗。

请你也来当回小诗人,选择图上的内容或者发挥你的想象和同桌练习说一说。(课件出示“风车转动、红旗飘动”图及句子)

3、走出教室,找一找风在哪里。

第二课时

指导生字书写

1.朗读课文。

2.你认为本课生字中哪个字你会写了?如果会写,请到前边来教一教大家。

学生书写,注意笔顺,怎样把字写好。

3.你认为哪个字不容易写好或写不好呢?

4.教师指导重点字:过,半包围结构,先写“寸“后写偏旁,捺要长一些等。

5.“说”为左右结构,但书写时,要左窄右宽,带这个偏旁的字有()。

风古诗 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读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并积累带生字的词语,从而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并进行感情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大致感受诗的意境,了解风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难点

体会刮风时景物的变化。

教学突破

组织学生在读中感悟,启发学生思维,并体会刮风时景物变化,结合诗的内容进行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投影片、幻灯机、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风的知识、古诗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游戏法、自学指导法、电教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咱们先来猜个谜语: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

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猜出它是谁了吗?

生:它是风。

师:唐代诗人李峤就写了一首以《风》题目的小诗。(板书课题)

(教学一开始,老师便用谜语的形式将古诗的内容展现给孩子们,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猜谜中感知了古诗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师:想读读吗?那就看看大屏幕(出示投影片—2),自己小声地读读吧。边读边找出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师:说说吧,你用了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字?并且领同学们读一读。

师:还想再读读你新认识的字吗?(出示投影片—1)

师:这一遍你想怎么读呢?

(放手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旨在培养学生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识字。识字中体现了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有些学生拿着自己的书问别人,还有的主动帮助同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最后,回归到课文中,将古诗出示在课件中,引导学生在古诗这一语言环境中找到生字并巩固。)

师:这些字我们都认会了,那我们就小组合作着读读这些字吧。请各小组的一号小组长起立。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小组同学读一读呢?

生1:我们想用抢答的方法,我拿出一张字卡让他们读,看谁读得最快。

生2:我想让他们齐读,这样每个人都读得到。

生3:我觉得拿出一张字卡,让每个人都读一遍这个方法最好。

师:你们的方法可真不少,那就赶快行动吧。比比哪个组长最负责任,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读。

小组合作识字。

(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体现得很充分。要达到目的,就要团结协作,每个人都应该有不同的分工,这就需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分工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往,小组长都是固定的人选,安排组长轮换,将四个人分别定为一号组长、二号组长、三号组长、四号组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验组织者的角色的机会,从而拉近学生间的差距,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师:你们看,这些字宝宝在和我们做游戏呢。它们淘气地躲在小动物的身后,你能根据它露出来的那部分猜一猜,这是课文中的哪个字吗?(出示生字卡片)

猜字游戏。

师:和我们做过游戏,这些字宝宝被风吹回到了我们的小诗中,现在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自己先读一读。

指名读,其他同学做听众并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为字音是否准确。

(在这里,老师强调引导,对于所提的要求的度把握得非常好,如先提问:听听字音读得准不准?读得流利吗等等,而没有在刚学会生字后就提出了有感情地读。)

师:刚才,孩子们学得真认真。我想奖励同学们一份特别珍贵的礼物,那就是宝贵的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当风吹起来的时候,我们周围的景物是怎么变化的?

三、根据图片,感悟古诗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师:好了。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我们大屏幕上的四幅画,在这些美丽的图片里,画的就是课文中的四行诗,不信你就再读读课文,对照着课文找一找是这四幅图。(出示投影片—3)

学生读诗,对照课文找图画。

(1)解落三秋叶

师:(生看图叶)现在正是秋天,你们看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感受怎么样?

生1:秋天很冷,一说话能看见哈气。

生2:秋天,叶子都落下来了,很漂亮。

生3:秋天,虽然金黄的叶子落下来很美,但是也有一些绿色的叶子被秋天的风叶落下来,看到绿色的叶子落到地上,我的心情不太好,因为秋风有些残忍;

生4:我同意她说的。而且树上没有了叶子,光秃秃的,很冷清。

师:那就带着你们自己的感受读读吧。

指名读,齐读。

(2)能开二月花

师:(生看图花)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的什么?

师:你想怎么读一读呢?自己试一试吧。

生练读。

师:现在请你读一读吧,让孩子们听一听你的感受。

生读本句诗。

其他学生听,并带着同样的感受读读这句诗。

(3)过江千尺浪

师:(生看图浪)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生1:很汹涌;

生2:很有气势;

生3:我看到浪那么大,仿佛听着浪的声音,我的心情很激动。

师:那就自己试着读一读吧,看谁读得最有气势。

指名读。齐读。

(4)入竹万竿斜

师:(生看图竹)你们看,竹林里所有的竹子都被风吹得倾斜了,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学生练读。齐读。

小结: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了这首小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春天,它为大地披上绿装;
夏天,它给我们送来阵阵凉爽;
秋天,它吹响了丰收的号角;
冬天,它又为我们带来了片片雪花。让我们完整地读读这首诗。自己先读一读,别忘了刚才你读诗的语气。

指名读,齐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这节课安排了丰富、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每一次读有每一次读的目的,每一次读有每一次读的效果。让学生在不同的图片、录像、声音中感受风,可以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拓展思维。

师:风这么可爱,但我们好像看不到它们。可是我们却能感觉到,请读读下面的名子,说说你怎么知道风的哪儿?(谁也没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我们知道风在哪儿。)

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师:这里有老师积累的一首写风的小诗,请大家读一读。(风春天里,东风多,吹来燕子做新窝。夏天里,南风多,吹得太阳像火盆。秋天里,西风多,吹熟庄稼吹熟果。冬天里,北风多,吹得雪花纷纷落。)

师:从这首小诗里,你们知道了风能做什么?

生:吹来燕子,吹熟庄稼吹熟果

师:你们还知道风能干什么吗?

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结果。

(出示投影片—4)

(虽然这首诗学完了,可是与风有关的词语、诗句还很多,帮助他们积累。)

五、学生自评

师:你们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生1:我满意。因为我以前上课总搞小动作,今天我没有。

生2:以前我说话声音太小,今天声音很响亮,所以我满意。

风古诗 第5篇

教学目标:

1、能用科学的方法识记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注意“此、绳”等字的读音。

2、正确朗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小节背一背。

3、积累有关的词语,借助字典理解“彼此”;
联系图片理解“铁环”。

4、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汉字。

5、了解“风”像调皮的孩子这一特点,并能与小朋友一起发挥想像,交流“风”的其它特点。

教学重点:

能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8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读文、识字的基础上,体会风的调皮捣蛋,进一步体会小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像,边想边记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猜谜语

云儿见它让路,苗儿见它弯腰。

树儿见它点头,花儿见它微笑。

同学们,你们见过风是什么样子的吗?(没有)但是当风到来的时候我们却能马上感觉到。想和有趣的风交朋友吗?(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风》。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课前圈好的生词多读几遍。

2、遇到解决不了的词语可以请同桌帮忙认读。

3、检查反馈。

开火车认读字语卡片。

树 动 时 那 点 河 起 波

4、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这首诗有几小节。

5、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三、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1、学习第一小节。

课文中哪几句话让你知道风来了?请小朋友用“———”画出来。

生:从第一小节中我知道了,当树叶颤动的时候说明有风了。

板书:树叶颤动——风走来了

谁能结合插图说说“颤动”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把它换成什么?

生1摆动

生2摇动

是啊,树叶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地颤动,我们仿佛看到了翠绿的叶片在微风叶闪着亮光,你们能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生带动作朗读)

(男女生赛读)

引读: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生接:但是当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走过来了。

师:能试着背下来吗?

(试背)

小结:同学们真会学习,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第一小节就学完了,谁来说说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第一小节的?

(生试说)

2、现在我们就用刚才的方法自学2~3小节。

1)出示学习提示:(小黑板)

(1)自由读每小节,同桌之间借助插图说说每一小节说了什么。

(2)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带着动作读出来。

(3)试着背诵。

2)交流反馈第2小节。

指名读第2小节

第二小节写了什么?

生1:水面起波纹,说明风就在水面上。

生2:是风使平静的水面起波纹了。

你见过河水起波纹的样子吗?

生1:就像鱼鳞一样。

你说的真形象。恰好有个词叫“波光鳞鳞”。

生2:我还听过“微波荡漾”。

河水因风的到来变的更加漂亮了,小小的波纹证明风来了。

板书:河水起波纹——知道风在哪

谁能试着读一读。

(生边用手做上下起伏状边读课文)

(齐背第二小节)

3)交流第三小节。

通过这一小节,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1:当花儿点头的时候,证明风来了。

生2:风来和花儿做游戏了,花儿很高兴,不住点头。

生3:花儿点头是说明花儿被风吹动了。

板书:花儿点头————————风在做游戏

多么有趣的风啊,你们能想像一下,花儿边点头边会说些什么吗?

生1:风你好,风我们又可以做游戏了。

生2:风啊,你真淘气。

能读出风的淘气、可爱吗?

(生表演读第3小节)

引读第3小节

(生背诵)

四、课堂练习

仿写一段诗歌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的时侯,我们知道风了。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风古诗 第6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认识本课8个生字。

3、感受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的天气怎样?那么你就拿起书本扇一扇,体会有风,你看见风了吗?叶圣陶爷爷是怎么看到风的呢?板书:风

2、解题:

什么是风?(由于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多读几遍)

2、认生字卡片,并在课文里圈出来,再读一读。

3、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这首诗有几节。

三、细读课文:

1、导学第一节:

(1)自读第一节(注意:把词连起来读一读)

(2)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从哪个词可以看出风来了,并把它圈住)

(3)做一做树叶颤动的动作。

(4)指导朗读:

自读、赛读、跟读、自读、指名读

2、合作学习第二节

(1)自读第二节(注意重音、停顿)

(2)同桌互读第二节

(3)读了这一节你怎么知道风来了?(圈出表示风来了的词)

(4)指导朗读:

指名读、分组读、带动作读

3、自学第三节

(方法同第一、二节)

四、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3个事例告诉我们风的存在,其实只要认真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有风。不信请看。

五、扩展延伸:

活动一(1)吹泡泡

(2)生续写诗

活动二(1)摆动红旗

(2)续写诗

活动三:想想自己在哪看见过风?并续写一首诗。

活动四: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或作诗、或画画)

板书:

树叶 颤动

7、风 河水 起波纹

花儿 点头

风古诗 第7篇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史记·刺客列传》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3、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4、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 孟浩然《春晓》

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春夜喜雨》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 王之涣《凉州词》

7、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明 陆娟《代父写诗送行》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

9、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10、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唐 令狐楚《少年行》

11、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

1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 高鼎《村居》

13、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宋 陆游《钗头凤》

1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1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 孟郊《登科后》

16、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17、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18、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 晏殊《蝶恋花》

19、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唐 严武《军城早秋》

20、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僧志安《绝句》

2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 李商隐《无题》

2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 崔护《题都城南庄》

24、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雪作远游。——近代 梁启超《太平洋遇雨》

25、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 高适《别董大》

26、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唐 杜甫《赠花卿》

2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

风古诗 第8篇

一、猜谜导入

1、花儿见它招手,树儿见它点头,云儿见它让路,水儿见它皱眉。(风)

2、画“风”

3、板书“风”:风摸不着也看不到,它在哪儿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叶圣陶爷爷的风这首小诗,去寻找风姑娘的足迹。(风)

二、初读感知

(一) 字词

1、老师配乐范读(播放轻风经过时事物的变化视屏)

[设计意图]:风每个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平时能够留心、仔细观察生活中风过时景物的变化的同学校少。因此,教学一开始,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与课文相通的具体可感的生动情境,都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并使学生通过细看录像中的美景,静听课文的范读,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潜意识的提醒他们平时能主动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就把课文和生活结合起来,非常自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学生披情入文,用自己的感官去欣赏语言的美丽,领会语言的魅力,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激情调动了起来,给她们的感情上了弦,定了调,注意力也被牢牢的锁住了。真所谓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学生自读(边读边标出生字和自己不认识的字)

3、自己想办法解决(问一问,拼一拼,猜一猜……)

4、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个别、分组、集体读)并同时鼓励:认识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

5、观察、识记本课的.重点字“游”:一个人带着自己的孩子在一个方方正正的池塘里游泳了。

6、写生字,范写---临写

(过渡:我班的孩子不仅是写字的小行家,还一定是读书的小能手呢。)

(二)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诗(正确、通顺)

2、个别展示读、小组读并及时正音(其它同学做好小评委)

3、默读找“风“:风姑娘爱跟我们捉迷藏,它就藏在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小诗里,火眼金睛的你一定能找到它,边读边勾划,你从哪些语句找到了风。

4、汇报,板书 :树叶颤动的时候,风在那儿了。林木点头的时候,风正走过了。河水起波的时候,风来游戏了。

过渡:你找到了风,知道了风,你的心情怎么样?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好心情齐读句子。

(三)品味,研读

1、你最喜欢这三处中哪一处风?找出来先读出自己的喜欢之情

2、学生汇报读(据学生汇报情况定教学过程)

(一)第一小节:

1、个别读:(把你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2、结合板书悟重点词“颤动”:①屏幕演示树叶颤动:我们已经看到了在风中颤动的小树叶,想想“颤动”就是-----

②换词: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替换“颤动”吗?(摆动、摇晃……)

3、体验“颤动”感受风的轻柔:我们就是那一棵棵小树,伸出你的小手,风来了,让这片小树叶轻轻的颤动起来吧!(教师示范)此时的风怎么样?(轻柔、温柔----)

4、读出风的轻柔,温和:多么温柔的风啊,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们的脸,谁愿意做这位温柔的风姑娘呢?(学生个别读、师生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感情朗读是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进行的,使感情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
同时感情朗读又反作用于课文的理解,当学生能够把本来毫无生气的文字符号通过朗读折射出来一定的情感光芒,则说明以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故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就比较差,所以指导他们有感情的朗读困难较大。由此在执教这一小节时,我关键抓住了重点词“颤动”,想方设法:自己读品味---观察画面想象---换词理解----加动作感知等多种方式,先让孩子理解重点词“颤动”,进而体会风轻柔、温和的特点,达到感情读词。

5、师生归纳学习方法:读---抓重点词、悟重点词--- -读出风的特点。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师生共同学完一个小节后,我给予他们学习的方法,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式,感受了合作带给他们的快乐。

(二)自学二、三小节

1、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小节组成学习小组,学习二、三小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保障)

2、汇报学习成果:第二小节抓重点词“微微点头”(观看屏幕、同学们自加动作)体验风,读出感受。

3、第三小节:抓重点词“游戏”,想象风在跟谁做游戏?想想自己做游戏时的心情怎样?进而体会此时风的微妙变化:调皮、淘气、贪玩。

4、对啊,做游戏时你追我赶,东躲西藏,玩得可高兴了。(同桌、小组、男女生竞赛表演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5、师生合作配乐读全诗(一起享受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感)

6、发现规律尝试背诵:通过师生合作发现这首诗三个小节的前两句句式大体是相同的(屏幕出示背诵提纲)

[板块设计意图:感悟,强调的主要是学生主体的阅读与思考,是在和语言材料的亲密接触中对语言材料的品味和体验。在大面积、多层次的诵读、参悟中,学生获得的是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知和个性化读解。并在熟读中发现规律依规律背诵,在背诵中积累语言。

(四)、发展想象,创编诗歌。

1、这节课我们通过颤动的小树叶、微微点头的林木、泛起波汶的河水找到了风的足迹,现在我们再到校园中、田野里去找一找,想想你从哪些事物的变化感受到风来了

2、学生试说(也可观察屏幕提示说)。

3、当小诗人作诗

4、据时间情况个别展示给大家

(五)总结、作业

总结口述四季风的特点,激发学生继续找风:到自然界中找风把你看到风来时景物的变化写下来或画下来。

[板块设计意图:运用,一方面是指通过感悟形成的语感去阅读新材料,另一方面指运用已经形成的认识能力去创造、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我让学生在自己的创作中再次感受自然界中风这种神奇的事物。]

附:板书设计

颤动

点头

起波

拓展思维:

1.仿说:

过度: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也试着说一说“风”在哪儿?

(课件出示“我们知道”)生自由说,指名说。

2、积累诗词:

过度:同学们真是细心观察的小朋友。老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几首描写“风”的诗歌,想不想听一听,读一读?(课件分别出示《东风忙》、《风》、《咏柳》,师生读。)

《东风忙》

春风春风,忙东忙西。

去化积雪,去溶冰河。

去发绿叶,去吹风筝。

看它没影,听它有声。

《风》

春天里,东风多,

吹来燕子做新窝。

夏天里,南风多,

吹得太阳象火盆。

秋天里,西风多,

吹熟庄稼吹熟果。

冬天里,北风多,

吹得雪花纷纷落。

咏柳

碧玉壮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八、总结:风真呀!(板书:神奇)

风古诗 第9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树、动、时、那、点、河、起、波8个字,会认但、候、刚、游、戏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课文,使学生感受风的神奇、有趣,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但、候、刚、游、戏5个字,认识偏旁,学习正确书写点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使学生感受风的神奇、有趣,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但、候、刚、游、戏5个字,认识偏旁,学习正确书写点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读课文,使学生感受风的神奇、有趣,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能感知风的相关课件

板书设计:树叶颤动图

10、风

林木点头图

河水起波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风)情境导入,发现风。

2、揭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读生字(分带、去拼音两个层次认读)。

【由于本课的八个学会字中除波为生字外,另七个字是在以前的课文学习中己经会认的字,因此,本课的识字环节对五个会认字和学会字中的生字波进行了重点教学,而对另七个学会字进行弱化处理。】

3、认读词语。

4、读通课文。

三、创设情境,自主感悟

1、反馈:风儿都和谁去做游戏啦?(教师相机板贴图画)

2、再读课文,感知课文

3、全班交流,指导读文、想象:

师:你最想和风儿去哪儿游戏?(适时引导想象、评价,指导美读)

(1)树叶颤动:

A.请学生读或谈想法,教师相机指导通过动作体会颤动并读好词语。

B.自由练读、反馈指导朗读第一节。

C.齐读第一节。

(2)林木点头:

A.请学生读或谈想法,设置情景引导体会林木点头。

B.学生练读、反馈指导朗读第二节。

C.齐读第二节。

(3)河水起波:

A.观看课件画面感受河水起波气

B.男、女生读第三节,指导读出风过河面时的情景。

C.齐读第三节。

4.齐读全文

四、感悟生活,仿说小诗

1、想一想,生活中你还在哪儿发现过风?

2、仿说小诗。

五、学写生字

1、认读学会字。

2、观察学写点

(1)认识新偏旁

(2)观察、指导书写要点。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六、总结

作业1+1:

一、背

二、作业自选超市

读画

推荐阅读:

我看见了风

我在楼上看见了风,

请你一定相信一一

我看见风从草地走过,

踩出一溜清晰的脚印。

风是一个胖子,

钻进了对面的树林,

挤得小树摇摇晃晃,

树缝冒出它气喘的声音

可是当我下楼去找,

却不见了它的踪影。

草地平平,树林静静,

不知风在哪里藏身。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

二、学写其他学会字。

三、仿说小诗《风》

风古诗 第10篇

关于风雨的古诗:

诗人的《有美堂暴雨》

苏轼(宋)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诗人的《咸阳城东楼》

许浑(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关于风雪的古诗:

诗人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风古诗 第11篇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二、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三、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四、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六、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以上的这些经典古诗,都是关于风的,孩子们在进行国学诵读的时候,看看能不能读出它们其中的意义。

风古诗 第12篇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1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1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13、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4、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观刈麦》)

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6、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17、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1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9、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杜甫:《赠花卿》)

2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2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食》)

2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推荐访问:古诗 必备 风古诗必备12篇 风古诗(必备12篇) 风古诗大全1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