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高中三角函数13篇(全文完整)

高中三角函数第1篇有效进行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内容,其实与我们的生活都有着密切而广泛的关联,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三角函数的教学时,可以充分应用三角函数生活性特点,在符合其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三角函数13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三角函数13篇

高中三角函数 第1篇

有效进行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内容,其实与我们的生活都有着密切而广泛的关联,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三角函数的教学时,可以充分应用三角函数生活性特点,在符合其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创设与实际生活密切关联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学习之中,良好进行感知,产生强烈的探究与求职的欲望。

例如:为将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更好的传授于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升其探究能动性,教师就可以在新知识的教学之前,良好的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内容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设置如下问题:

假设其为半径2米的风车,每隔12秒旋转一周,其最低点O距离地面米,风车圆周上的一点A从O开始,其运动t(s)后,与地面的距离设为h(m)。那么(1)函数h=f(t)关系式如何?(2)你能画出函数h=f(t)的图像么? 在这样的问题性教学情境的创设之下,加之教师的鼓励性语言,以及生活情境的感触,就会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内心想要学习的情感,探究欲望也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探究性的情况下,其内在能动性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教师的整体教学活动之中,有利于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实现对三角函数知识的掌握

数学知识之间是彼此相联系的,因此三角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持有整体观念,将三角函数置于更宽阔的知识框架之中,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创新教学方案的制定,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三角函数与非三角函数的联系,以便更加全面、具体的对三角函数的概念与知识等形成良好的理解与掌握。

高中数学教师应重视通过综合练习强化学生的反省抽象能力引导学生对三角函数充分认识,了解三角函数如sin等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运算符号,而应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来掌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三角函数的内行,才能为三角函数之后的变形与公式推导奠定基础。高中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强化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及综合运用能力等。

此外,综合分析的方法也是解答三角函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数形结合思想也是常用的一种基本数学思想,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综合分析并运用所学过的所有可以用到的数学知识,将其有机结合,有效解答三角函数问题。

高中三角函数 第2篇

一、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sin=的对边/斜边

cos=的邻边/斜边

tan=的对边/的邻边

cot=的邻边/的对边

二、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2-SinA2=1-2SinA2=2CosA2-1

tan2A=(2tanA)/(1-tanA2)(注:SinA2是sinA的平方sin2(A))

三、三倍角公式

sin3=4sinsin(/3+)sin(/3-)

cos3=4coscos(/3+)cos(/3-)

tan3a=tanatan(/3+a)tan(/3-a)

三倍角公式推导

sin3a

=sin(2a+a)

=sin2acosa+cos2asina

辅助角公式

Asin+Bcos=(A2+B2)(1/2)sin(+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Bcos=(A2+B2)(1/2)cos(-t),tant=A/B

四、降幂公式

sin2()=(1-cos(2))/2=versin(2)/2

cos2()=(1+cos(2))/2=covers(2)/2

tan2()=(1-cos(2))/(1+cos(2))

推导公式

tan+cot=2/sin2

tan-cot=-2cot2

1+cos2=2cos2

1-cos2=2sin2

1+sin=(sin/2+cos/2)2

=2sina(1-sina)+(1-2sina)sina

=3sina-4sina

cos3a

=cos(2a+a)

=cos2acosa-sin2asina

=(2cosa-1)cosa-2(1-sina)cosa

=4cosa-3cosa

sin3a=3sina-4sina

=4sina(3/4-sina)

=4sina[(3/2)-sina]

=4sina(sin60-sina)

=4sina(sin60+sina)(sin60-sina)

=4sina_2sin[(60+a)/2]cos[(60-a)/2]_2sin[(60-a)/2]cos[(60-a)/2]

=4sinasin(60+a)sin(60-a)

cos3a=4cosa-3cosa

=4cosa(cosa-3/4)

=4cosa[cosa-(3/2)]

=4cosa(cosa-cos30)

=4cosa(cosa+cos30)(cosa-cos30)

=4cosa_2cos[(a+30)/2]cos[(a-30)/2]_{-2sin[(a+30)/2]sin[(a-

30)/2]}

=-4cosasin(a+30)sin(a-30)

=-4cosasin[90-(60-a)]sin[-90+(60+a)]

=-4cosacos(60-a)[-cos(60+a)]

=4cosacos(60-a)cos(60+a)

上述两式相比可得

tan3a=tanatan(60-a)tan(60+a)

五、半角公式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cot(A/2)=sinA/(1-cosA)=(1+cosA)

sin2(a/2)=(1-cos(a))/2

cos2(a/2)=(1+cos(a))/2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六、三角和

sin(++)=sincoscos+cossincos+coscossin

-sinsinsin

cos(++)=coscoscos-cossinsin-sincossin-sinsincos

tan(++)=(tan+tan+tan-tantantan)/(1-tantan-tantan-tantan)

七、两角和差

cos(+)=coscos-sinsin

cos(-)=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sin

tan(+)=(tan+tan)/(1-tantan)

tan(-)=(tan-tan)/(1+tantan)

八、和差化积

sin+sin=2sin[(+)/2]cos[(-)/2]

sin-sin=2cos[(+)/2]sin[(-)/2]

cos+cos=2cos[(+)/2]cos[(-)/2]

cos-cos=-2sin[(+)/2]sin[(-)/2]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九、积化和差

sinsin=[cos(-)-cos(+)]/2

coscos=[cos(+)+cos(-)]/2

sincos=[sin(+)+sin(-)]/2

cossin=[sin(+)-sin(-)]/2

十、诱导公式

sin(-)=-sin

cos(-)=cos

tan(—a)=-tan

sin(/2-)=cos

cos(/2-)=sin

sin(/2+)=cos

cos(/2+)=-sin

sin(-)=sin

cos(-)=-cos

sin(+)=-sin

cos(+)=-cos

tanA=sinA/cosA

tan(/2+)=-cot

tan(/2-)=cot

tan(-)=-tan

tan(+)=tan

诱导公式记背诀窍: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十一、万能公式

sin=2tan(/2)/[1+tan(/2)]

cos=[1-tan(/2)]/1+tan(/2)]

tan=2tan(/2)/[1-tan(/2)]

十二、其它公式

(1)(sin)2+(cos)2=1

(2)1+(tan)2=(sec)2

(3)1+(cot)^2=(csc)^2

(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

A+B=-C

tan(A+B)=tan(-C)

(tanA+tanB)/(1-tanAtanB)=(tan-tanC)/(1+tan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得证

同样可以得证,当x+y+z=n(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

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可得出以下结论

(5)cotAcotB+cotAcotC+cotBcotC=1

(6)cot(A/2)+cot(B/2)+cot(C/2)=cot(A/2)cot(B/2)cot(C/2)

(7)(cosA)2+(cosB)2+(cosC)2=1-2cosAcosBcosC

(8)(sinA)2+(sinB)2+(sinC)2=2+2cosAcosBcosC

(9)sin+sin(+2/n)+sin(+2_2/n)+sin(+2_3/n)++sin[+2_(n-1)/n]=0

cos+cos(+2/n)+cos(+2_2/n)+cos(+2_3/n)++cos[+2_(n-1)/n]=0以及

sin2()+sin2(-2/3)+sin2(+2/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高中三角函数 第3篇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学过的知识点如果不加以巩固、复习就会忘记了,所以高中生需要重视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复习,在复习过程中要做到紧扣高考大纲,以此来掌握复习的技巧,提高复习效率。

在三角函数复习过程中,不要引入一些难度过高、技巧性较强、计算过繁的三角函数题目,而是要注重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在充分掌握三角函数基础知识之后,再逐渐提升复习的难度。首先,高中生需要牢记一些在特殊角度中的三角函数值,如30、45、60等;其次,需要牢记一些三角函数基本公式,这些公式都是可以互相推导出来的,只有熟练掌握每一个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才能够提高解题效率与正确率;

最后,高中生需要充分掌握三角函数的性质、图象、概念、基本变换等,在解题过程中运用验证法、数形结合法、换元法、参数方程法来解答问题,这样既能够巩固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自身优秀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与逻辑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高中三角函数学习过程中,高中生需要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升数学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质量。

高中三角函数 第4篇

(一)精心选一选(共36分)

山岳 得分

1、在直角三角形中,各边都扩大2倍,则锐角A的正弦值与余弦值都()

A、缩小2倍B、扩大2倍 C、不变D、不能确定

4,BC=4,sinA=5

2、在Rt△ABC中,∠C=90,则AC=()

A、3B、4 C、5 D、6

1sinA=3,则( )

3、若∠A是锐角,且

A、00<∠A<300B、300<∠A<450C、450<∠A<600 D、600<∠A<900

13sinA?tanA

4、若cosA=3,则4sinA?2tanA=( )

411A、7 B、3 C、2 D、0

5、在△ABC中,∠A:∠B:∠C=1:1:2,则a:b:c=( )

2A、1:1:2 B、1:1:2 C、1:1:3D、1:1:2

6、在Rt△ABC中,∠C=900,则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

A、sinA=sinBB、sinA=cosB C、tanA=tanBD、cosA=tanB 7.已知Rt△ABC中,∠C=90°,AC=2,BC=3,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2223A.sinB=3 B.cosB=3 C.tanB=3 D.tanB=2

8.点(-sin60°,cos60°)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

11113A.(,2) B.(-,2)C.(-,-2)D.(-2,-2)

9.每周一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让我们感受到了国旗的神圣.?某同学站在离旗杆12米远的地方,当国旗升起到旗杆顶时,他测得视线的仰角为30°,?若这位同学的目高1.6米,则旗杆的高度约为( )

A.6.9米 B.8.5米 C.10.3米 D.12.0米

10.王英同学从A地沿北偏西60o方向走100m到B地,再从B地向正南方向走

200m到C地,此时王英同学离A地 ( )

(A)503m(B)100 m

(C)150m (D)3m

11、如图1,在高楼前D点测得楼顶的仰角为30?,

向高楼前进60米到C点,又测得仰角为45?,则该高楼的高度大约为()

A.82米 B.163米C.52米 D.70米

12、一艘轮船由海平面上A地出发向南偏西40o的方向行驶40海里到达B 地,再由B地向北偏西10o的方向行驶40海里到达C地,则A、C两地相距( ).

(A)30海里 (B)40海里 (C)50海里 (D)60海里 (二)细心填一填(共33分)

1.在Rt△ABC中,∠C=90°,AB=5,AC=3,则sinB=_____. 2.在△ABC中,若AC=3,则cosA=________.

3.在△ABC中,AB=,B=30°,则∠BAC的度数是______.

图1

4.如图,如果△APB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30°后得到△A'P'B,且BP=2,

那么PP'的长为____________. (不取近似值. 以下数据供解题使用:

sin15°=,cos15°=)

5.如图,在甲、乙两地之间修一条笔直的公路,从甲地测得公路的走向是北偏

东48°.甲、乙两地间同时开工,若干天后,公路准确接通,则乙地所修公路的走向是南偏西___________度.

第4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6.如图,机器人从A点,沿着西南方向,行了个2单位,到达B点后观察到原点O在它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则原来A的坐标为___________结果保留根 号). 7.求值:sin260°+cos260°=___________.

8.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90,BC=13,AB=12,则tanB?_________. 9.根据图中所给的数据,求得避雷针CD的长约为_______m(结果精确的到0.01m).(可用计算器求,也可用下列参考数据求:sin43°≈0.6802,sin40°≈0.6428,cos43°≈0.7341,cos40°≈0.7660,tan43°≈0.9325,tan40°

A

第9题图

A

第10题图

C

10.如图,自动扶梯AB段的长度为20米,倾斜角A为α,高度BC为___________米(结果用含α的三角比表示).

11.如图,太阳光线与地面成60°角,一棵倾斜的大树与地面成30°角,?

这时测得大树在地面上的影子约为10米,则大树的高约为________米。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1.41

1.73)

三、认真答一答(共51分)

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tanB?cos?DAC。

(1)求证:AC=BD

12,BC?1213,求AD的`长。

(2)若

sinC?

4如图,已知?ABC中?C?Rt?,AC?m,?BAC??,求?ABC的面积(用?的三角函数及m表示)

5. 甲、乙两楼相距45米,从甲楼顶部观测乙楼顶部的俯角为30°,观测乙楼的底部的俯角为45°,试求两楼的高.

B

450

E C 6. 从A处观测铁塔顶部的仰角是30°,向前走100米到达B处,观测铁塔的顶部的仰角是 45°,求铁塔高.

7、如图,一铁路路基横断面为等腰梯形ABCD,斜坡BC的坡度为??2:3,路基高AE为3m,底CD宽12m,求路基顶AB的宽。

D

8.九年级(1)班课外活动小组利用标杆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已知标杆高度CD?3m,标杆与旗杆的水平距离BD?15m,人的眼睛与地面的高度

EF?1.6m,人与标杆CD的水平距离DF?2m,求旗杆AB的高度.

A

H

D

F

高中三角函数 第5篇

要想提高三角函数的学习效率,高中生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以此来构建完整的三角函数知识体系,为日后的三角函数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

首先,高中生需要注重概念的学习与理解,在初中阶段对于正弦与余弦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高中阶段接触三角函数知识就会比较容易,高中生不用花费很多的时间去理解三角函数概念,但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三角函数的定理。

同时三角函数中的概念非常多,并且概念之间的差异性也比较大,但是仔细分析、观察,可以发现很多概念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如正弦函数图象与余弦函数图象的周期都是2π,虽然图像是不一样的,但是周期却是一样的,高中生要善于探索三角函数概念、定理的记忆方法,以此来提高学习质量。

高中三角函数 第6篇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sin α=∠α的对边 / 斜边

cos α=∠α的邻边 / 斜边

tan α=∠α的对边 / ∠α的邻边

cot α=∠α的邻边 / ∠α的对边

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2-SinA^2=1-2SinA^2=2CosA^2-1

tan2A=(2tanA)/(1-tanA^2)

(注:SinA^2 是sinA的平方 sin2(A) )

三倍角公式

sin3α=4sinα·sin(π/3+α)sin(π/3-α)

cos3α=4cosα·cos(π/3+α)cos(π/3-α)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

三倍角公式推导

sin3a

=sin(2a+a)

=sin2acosa+cos2asina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推导公式

tanα+cotα=2/sin2α

tanα-cotα=-2cot2α

1+cos2α=2cos^2α

1-cos2α=2sin^2α

1+sinα=(sinα/2+cosα/2)^2

=2sina(1-sina)+(1-2sina)sina

=3sina-4sina

cos3a

=cos(2a+a)

=cos2acosa-sin2asina

=(2cosa-1)cosa-2(1-sina)cosa

=4cosa-3cosa

sin3a=3sina-4sina

=4sina(3/4-sina)

=4sina[(√3/2)-sina]

=4sina(sin60°-sina)

=4sina(sin60°+sina)(sin60°-sina)

=4sina*2sin[(60+a)/2]cos[(60°-a)/2]*2sin[(60°-a)/2]cos[(60°-a)/2]

=4sinasin(60°+a)sin(60°-a)

cos3a=4cosa-3cosa

=4cosa(cosa-3/4)

=4cosa[cosa-(√3/2)]

=4cosa(cosa-cos30°)

=4cosa(cosa+cos30°)(cosa-cos30°)

=4cosa*2cos[(a+30°)/2]cos[(a-30°)/2]*{-2sin[(a+30°)/2]sin[(a-30°)/2]}

=-4cosasin(a+30°)sin(a-30°)

=-4cosasin[90°-(60°-a)]sin[-90°+(60°+a)]

=-4cosacos(60°-a)[-cos(60°+a)]

=4cosacos(60°-a)cos(60°+a)

上述两式相比可得

tan3a=tanatan(60°-a)tan(60°+a)

半角公式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cot(A/2)=sinA/(1-cosA)=(1+cosA)/sinA.

sin^2(a/2)=(1-cos(a))/2

cos^2(a/2)=(1+cos(a))/2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三角和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两角和差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和差化积

sinθ+sinφ = 2 sin[(θ+φ)/2] cos[(θ-φ)/2]

sinθ-sinφ = 2 cos[(θ+φ)/2] sin[(θ-φ)/2]

cosθ+cosφ = 2 cos[(θ+φ)/2] cos[(θ-φ)/2]

cosθ-cosφ = -2 sin[(θ+φ)/2] sin[(θ-φ)/2]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积化和差

sinαsinβ = [cos(α-β)-cos(α+β)] /2

cosαcosβ = [cos(α+β)+cos(α-β)]/2

sinαcosβ = [sin(α+β)+sin(α-β)]/2

cosαsinβ = [sin(α+β)-sin(α-β)]/2

诱导公式

sin(-α) = -sinα

cos(-α) = cosα

tan (—a)=-tanα

sin(π/2-α) = cosα

cos(π/2-α) = sinα

sin(π/2+α) = cosα

cos(π/2+α) = -sinα

sin(π-α) = sinα

cos(π-α) = -cosα

sin(π+α) = -sinα

cos(π+α) = -cosα

tanA= sinA/cosA

tan(π/2+α)=-cotα

tan(π/2-α)=cotα

tan(π-α)=-tanα

tan(π+α)=tanα

诱导公式记背诀窍: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α/2)]

cosα=[1-tan^(α/2)]/1+tan^(α/2)]

tanα=2tan(α/2)/[1-tan^(α/2)]

其它公式

(1)(sinα)^2+(cosα)^2=1

(2)1+(tanα)^2=(secα)^2

(3)1+(cotα)^2=(cscα)^2

证明下面两式,只需将一式,左右同除(sinα)^2,第二个除(cosα)^2即可

(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

A+B=π-C

tan(A+B)=tan(π-C)

(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得证

同样可以得证,当x+y+z=nπ(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

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可得出以下结论

(5)cotAcotB+cotAcotC+cotBcotC=1

(6)cot(A/2)+cot(B/2)+cot(C/2)=cot(A/2)cot(B/2)cot(C/2)

(7)(cosA)^2+(cosB)^2+(cosC)^2=1-2cosAcosBcosC

(8)(sinA)^2+(sinB)^2+(sinC)^2=2+2cosAcosBcosC

(9)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

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高中三角函数 第7篇

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单位圆中的三角函线.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周期函数.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三角形解法.

考试要求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5)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理解ω、φ的物理意义.

(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xarc-cosxarctanx表示.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8)“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sin2α+cos2α=1,sinα/cosα=tanα,tanα?cotα=1”.

高中三角函数 第8篇

很多高中生都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一些三角函数概念、公式等,在解题过程中也是“生搬硬套”,这樣不仅无法提高解题效率,还会出现解题思维混乱的情况,不利于高中生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由此可见,高中生需要掌握解题规律,逐渐提升自我解题效率,在解题过程中摸索解题技巧与方法[3]。

高考中的三角函数考点比较固定,较为常见的三角函数解题方法有排除法、待定系数法、特殊值法、代入检验法、数形结合法等,高中生需要结合不同的题型来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很多高中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常会忽略一些限制条件,如对于“定义域”中的限制,这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但是也是影响整体解题质量的要点,在日常解题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

同时,高中生在解答三角函数问题的时候,需要注重一题多解,如5cosx+12sinx=13,求tanx。这道三角函数可以用构造方程组法来解答问题,通过5cosx+12sinx=13以及sin2x+cos2x=1,消除其中的cosx,就可以求得tanx=;同时也可以利用代数换元法,让tanx=t,这样就能够更为直观得到答案;通过三角公式法也可以求得答案,但是解题过程较为繁琐。高中生需要掌握每一种解题方法,无形之中能够提升数学核心素养能力。

高中三角函数 第9篇

三角形与三角函数

1、正弦定理:在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的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a/sinA=b/sinB=c/sinC=2R 。(其中R为外接圆的半径)

2、第一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意一边等于其他两边以及对应角余弦的交叉乘积的和,即a=c cosB + b cosC

3、第二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的平方之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2倍,即a^2=b^2+c^2—2bc·cosA

4、正切定理(napier比拟):三角形中任意两边差和的比值等于对应角半角差和的正切比值,即(a—b)/(a+b)=tan[(A—B)/2]/tan[(A+B)/2]=tan[(A—B)/2]/cot(C/2)

5、三角形中的恒等式:

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中,如三角形ABC,总有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明:

已知(A+B)=(π—C)

所以tan(A+B)=tan(π—C)

则(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类似地,我们同样也可以求证:当α+β+γ=nπ(n∈Z)时,总有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

高中三角函数 第10篇

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解题

将三角函数的图形和坐标的定义联系起来,进而将数学中的代数问题转化为坐标轴上的几何问题,继而在坐标系中进行数字和图形的结合,进行数形结合的解题,通常而言在三角函数的数形结合解题方法之中,较为常用的代数转几何的解题模型主要有距离模型和斜率模型两者。如下题:

求解三件函数y=sinx/(2+cosx)的最值。在解答时就可以可以应用图形结合的解题方式,建立一个坐标系,设P(cosx,sinx),可以清楚的得知P是在一个单位圆上的一点,进而通过在坐标轴上的画出图形可知,函数y所表达的几何意义就是定点Q(-2,0)与P之间连线的斜率,同时可知连线PQ和单位圆相切时其斜率处于最值,并且有两个最值,最大值而后最小值,通过简单的计算可知最大值为 /3,最小值为- /3。

投机取巧,掌握一些特殊的三角函数

在三角函数之中,虽然很多的知识点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在题目的解答时,仍旧有很多的技巧可以使用,尤其是在选择题中,更是可以使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进行题目的解答,进而减少解题的时间。在教学之中教师需要呈列出一些特殊的三角函数的值以及一些图形,并且要求学生掌握,对于一些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进行理解记忆,对于记忆力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

在掌握一些特殊值之后再进行题目的解答,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的选择题,都可以选择带入一些特殊值或者直接带入选项来进行“试答案”。在答题之中虽然需要详细的将解题步骤写出来,但是掌握了一些特殊函数的值,在解题之中也可以更快的找出最佳的解题方式,而最后解答出的答案一般不会出错。对于高中阶段的三角函数而言,特殊值法的求解方式是一种在紧凑考试时间中较为用,且正确率有很高的一种解题技巧,值得学生在三角函数学习中熟练的掌握。

高中三角函数 第11篇

口诀记忆法

高中数学中,有些方法如果能编成顺口溜或歌诀,可以帮助记忆。例如,根据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0)与ax2+bx+c<0(a>0,△>0)的解法,可编成乘积或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口诀:“两大写两旁,两小写中间”。即两个一次因式之积(或商)大于0,解答在两根之外;两个一次因式之积(或商)小于0,解答在两根之内。当然,使用口诀时,必先将各个一次因式中X的系数化为正数。利用口诀时,必先将各个一次因式中X的系数化为正数。利用这一口诀,我们就很容易写出乘积不

形象记忆法

有些知识,如果能借助图形,可以加强记忆。例如,化函数y=asinx+bcosx(a>0,b>0)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可以用a、b为直角边作

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可帮助记忆其性质、定义域和值域;利用三角函数的图象,可帮助记忆三角函数的性质、符号、定义、值域、增减性、周期性、被值;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可帮助记忆抛物线的性质——开口、顶点、对称轴和极值。

表格记忆法

有些知识借助表格也能帮助记忆。例如,0°、30°、45°、60°、90°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等差与等比数列的定义、一般形式、通项公式an、前n项的和sn性质及注意事项;指数与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定义域、值域及性质;反三角函数的定义、图象、定义域、主值区间、增减性及有关公式;最简三角方程的通值公式等等,都可以用表格帮助记忆。有些数学题的解题方法,也可以用表格化难为易、驭繁为简。例如,用列表法解乘积或分式不等式,解含绝对值符号的方程或不等式,计算多项式的乘法,求整系数方程的有理根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这种记忆法在复习中尤其应该提倡。

联想记忆法

对新知识可以联想已牢固记忆的旧知识,用类比的方法来帮助记忆。例如:高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类比二次方程的韦达定理来帮助记忆;一元n次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定理可以类比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定理来帮助记忆。有些数学题的解法也可以用联想的方法帮助记忆。例如,联想到实数的有序性,我们容易写出乘积不等式(2x+1)(x-3)(x-1)(2x+5)

等式的一个范围内的解。写出了这个范围的解,其余范围的解就可以每隔一个区间向前很顺利地写出。可见,将每一个一次因式中X的系数都化为正数后,用实数的有序性来解乘积或分式不等式是十分方便的。

分类记忆法

遇到数学公式较多,一时难于记忆时,可以将这些公式适当分组。

例如求导公式有18个,就可以分成四组来记:

(1)常数与幂函数的导数(2个);

(2)指数与对数函数的导数(4个);

(3)三角函数的导数(6个);

(4)反三角函数的导数(6个)。

求导法则有7个,可分为两组来记:

(1)和差、积、商复合函数的导数(4个);

(2)反函数、隐函数、幂指函数的导数(3个)。

“四多”记忆法

要使记忆对象经久不忘,一般来说要经过多次反复的感知。“四多”即多看、多听、多读、多写。特别是边读边默写,记忆效果更佳。例如,甲对某组公式单纯抄写四次,乙对同组公式抄写两次然后默写(默写不出时可看书)两次,实验证明,乙的记忆效果优于甲。

高中三角函数 第12篇

通过数学史引入三角函数线概念

早期的解三角形是因天文观测的需要而引起的,因为当时人们需要穿越无边无际、荒无人烟的草地和原始森林,或经水路沿着海岸线做冒险的长途航行,首先要明确方向.18世纪前,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和余割,被认为是已知圆内与同一条弧有关的某些线段,即三角学是以几何的面貌表现出来的,这是三角学的古典面貌.1748年,尤拉在著名的《无穷小分析引论》一书中指出:“三角函数是一种函数线与圆半径的比值.”即任意一个角的三角函数都可以认为是以这个角的顶点为圆心,以某定长为半径作圆,由角的一边与圆周的交点P向另一边作垂线PM后,所得的线段OP,OM,MP(即函数线)相互之间所取的比值,sinα=MPOP,cosα=OMOP,tanα=MPOM等.若令半径为单位长,那么所有的六个三角函数又可大为简化.尤拉的这个定义是极其科学的,它使三角学从静态的只是研究三角形解法的狭隘天地中解脱了出来,使它有可能去反映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从而使三角学成为一门具有现代特征的分析性学科.

正迁移引入三角函数线概念

同学们对于初中阶段在直角三角形中如何定义锐角三角形的正弦、余弦、正切值,记忆犹新,依据教育心理学正迁移对于学习的作用,不妨在直角坐标系中,利用单位圆先将特殊的锐角如π6,π4,π3的三角函数线画出,然后由特殊过渡到一般,从而得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线,这样同学们感到三角函数线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学习过程中体验如何将三角函数的“数”与“形”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形成对数学美的感悟.

抓住三角函数线本质属性,有技巧地层层引导

引入单位圆,构建三角函数线的舞台

对教师而言,由比值yr到y,xr到x,再到正弦线、余弦线的两步跨越,看似简单,同学们却是比较难以想到,在此处尽可能清晰再现知识的建构过程,使同学们明确原则,把握概念的形成.从数学思想层面上可以突出三角函数“简约”为“一个变量”的思想方法,进而顺利实现用“三角函数线”这一直观的图形工具来“统一”表达三角函数这一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最简化”“统一”的要求,而这样的理念或思想,不仅能体现本节数学方法的特点,同时也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普适性.

由正弦线与余弦线引导向正切线

同学们较容易理解与掌握正弦线与余弦线,是因为有直观感受,但是理解与掌握正切线有一定的难度,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有向线段的数量”及相关概念.那么在讲一些诸如“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数量”等等比较数学化的很难表述的概念时,可以将同学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到关注“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上来,自然而然地突出了探究与确定“正、余弦函数线”的形成过程与基本方法,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再创造,在这个阶段,如果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开阔一些的空间,那么到研究“正切函数线”时,学生就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探究“正、余弦函数线”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高中三角函数 第13篇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 k∈zcos(2kπ+α)=cosα k∈z

tan(2kπ+α)=tanα k∈z

cot(2kπ+α)=cotα k∈z

公式二: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三:任意角α与 -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公式六:
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2+α)=cosα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学习方法二

推算公式: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3π/2+α)=-cosα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推荐访问:函数 高中 高中三角函数13篇 高中三角函数(实用13篇) 高中三角函数公式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