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20篇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第1篇一、巴黎和会时间:1919年1月到6月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20篇,供大家参考。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20篇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一、巴黎和会

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⑴时间:1919年6月

⑵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时间:1921--1922年

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主导国:美、英、日

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⑴时间:1922年

⑵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2篇

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水的试剂是石蕊试剂。

23、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24、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能溶于水。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3篇

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 冷战

一、冷战的发生

1、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背景:美国成为最强军事、经济国家;推行民主制度、自由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有侵略性。

苏联认为美国是潜在防御对象。

3、开始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政治表现)

4、发展: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经济表现)

二、德国的分裂

1、分区占领: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2、柏林危机

3、东西德:1949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4、影响: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1、北约:1949年美英法等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华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3、影响:美苏敌对发展到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也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

1、背景:原有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科技、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2、欧洲共同体:1967年,简称“欧共体”,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组成。

3、作用:加强了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4、欧盟: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盟。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的发展

(1)原因: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革新生产技术. 刺激了经济发展

(2)发展:七八十年代放缓。90年代以后,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和平宪法”

②美国的扶持,朝鲜战争的大量军需订单;

③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的技术。

(2)成就: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影响:国际地位提升,谋求成为政治大国而增加军费,引起亚洲邻国不安。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欧洲:英、法、联邦德成为“福利国家”

2、美国:修订《社会保障法》,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3、影响:缓和阶级矛盾,创造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苏联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影响: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但将各国经济纳入苏联模式,取消各国共产党自主权。

2、中苏关系: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措施: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上:垦荒运动,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影响: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2)影响: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轻工业与新兴产业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顽疾。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加速经济改革,效果不佳,转到政治体制改革。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2、东欧剧变

(1)原因:各国改革效果不佳,社会矛盾尖锐。西方国家“和平演变”。受戈尔巴乔夫政治多元化影响。

(2)措施:政治上,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经济上,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苏联解体

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职,叶利钦控制全局。年底解体。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一、万隆会议

时间:1955年

地点:印度尼西亚

1、背景:亚非国家取得独立,面临巩固独立、发展经济的问题

2、内容: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3、万隆精神: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

4、影响:提高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只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非洲年

1、开始:首先在北非开始,1951年利比亚独立

2、发展:1952年,埃及纳赛尔领导埃及获得独立。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3、高潮: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4、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摆托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卡斯特罗,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1999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4篇

一、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意义:

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5篇

时间 :背历史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然而高中共有9科,从平日的自习时间里也很难再挤出时间背历史了。其实若能把平日的一些琐碎时间利用起来,便不用占用自习课的时间了。在我读高三时,总会将早上、下午、晚上放学后的时间利用起来背历史,这些时间合起来大概也有1个半钟了,也就足够了!另外,有MP3的同学可以把课本录制下来,在晚上睡觉时听听,这印象会很深的!

地点:在读历史时,选择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是挺重要的,这样一来不仅不会影响到别人,而且能集中精力背书。在高三时,我常常在放学后跑到实验楼的楼梯或走廊上,静静的一个个人背书。在晚修课放学后,也可以开着灯看。

声量:历史不是疯狂英语,背得大声不等于记得牢。从我以前的背书经验中,我发现当我大声读书时,不仅仅是过了一会儿便声嘶力竭了,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我只是一味地背,并未将其记在心中,徒劳无功。其实,在读历史时,只需要用平时说话的声量读即可。这样,长久地读也不会累,而且有助于慢慢理解所背的内容。

频率:我是属于记忆力较好的人。然而在背完某一段历史时,尽管当时是能将其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但过没一个星期便会忘得七七八八。不管是记忆力再好的人,这种情况也是难以避免的。的办法便是不厌其烦地背,尽量缩短背一本书的时间,提高背一本书的频率。

方法:背历史不是简单地把一本书从头背到尾。这种做法使自己脑海中一堆历史知识,却没有一个清晰的结构体系。要避免这种情况,在复习一本书时,就应从目录开始。先将整本书每一章的标题记下,接下来就记下每一章下的每一节的标题。在背每一节时,先看粗体字。这种做法有助于理清整本书、每一章、每一节的脉胳,使整本书的内容在自己头脑中条理化。在看历史书时,对于小字、注释、阅读课都不可以放过,这有助于知识的连贯性。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6篇

1.get used to sth./ doing sth.习惯于……

2.as a matter of fact事实上

3.break out爆发

4.live a hard life过着艰难的生活

5.in need of需要

6.provide sb. with sth.= provide sth. for sb.提供某物给某人

7.one’s success in doing sth.成功完成某事

8.obey strict rules遵守严格的规则

9.take drugs吸毒

10.aim to do sth.目的是

11.in the past sixteen years在过去的十六年里

12.at home and abroad在国内外

13.pay for付款

14.thousands of成千上万的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7篇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时间:1922年

(2)头目:墨索里尼

(3)标志:向罗马进军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时间:1936年2月

(2)标志: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p#副标题#e#★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8篇

1You must come for a visit.请你一定来参观。

2Well, once they find people in deed, they decide on suitable ways to help them.

他们一旦发现有人需要帮助,就选定适当的方式来帮助他们。

3I think it is important for these people to feel good about themselves.

我认为对于这些人来说,自我感觉良好是重要的。

4The world has changed for the better.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5With the money, it has built thousands of schools and trained 2,300 teachers.

它用这钱修建了数千所学校和图书馆并且培训了2300名教师。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9篇

1. Look, there are several chemical factories pouring waste water into the streams.

看,有几家化工厂正往河里排放废水.

2. Everything has changed.一切已发生了变化.

3. How long have you been like this?你像这样多长时间了?

4. I’m always in a bad mood because I can’t stand the environment here.

我的情绪总是很差因为我受不了这里的环境.

5. However, not all people know that noise is also a kind of pollution and is harmful to humans’ health.

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知道噪音也是一种污染,而且有害于人类健康.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一、重点单词及词组

1)starve

2)plenty

3)satisfy

4)harm

5)play a trick on sb

6)memory

7)admire

8)look forward to

9)take place

10)Apologize

11)set off

12)as though

二、句子讲解

1、Festivals are meant to celebrate important times of year.节日是专门用来庆祝一年的重要时刻的"。

2、Discuss when they take place,what they celebrate and what people do at that time.讨论它们(中国节日)是什么时间举行,庆祝的是什么事件,人们在那天做什么事。

3....who might return either to help or to do harm.??(祖先们)有可能回到世上(给人们)提供帮助,也有可能带来危害。

4....people should go to clean graves and light incense in memory of their ancestors.??人们要扫墓、烧香,以缅怀祖先。

5....because they think that this will lead the ancestors back to earth.??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将会把祖先引回到世上。

6....the leader who helped gain Indias independence from Britain.??帮助印度从英国手中赢得独立的领导。

7.Festivals let us enjoy life,be proud of our customs and forget our work for a little while.节日让我们享受生活、以我们的习俗而自豪并且让我们暂时忘掉工作。

8.But she didnt turn up.但她没来。

9.He would drown his sadness in coffee.他将把他的悲伤淹没在咖啡里。

10....he was not going to hold his breath for her to apologize.他不再凝神静气等着她道歉。

三、语法知识

本单元的重点语法知识是情态动词,情态动词是一种本身有一定的词义,但要与动词原形及其被动语态一起使用,给谓语动词增添情态色彩,表示说话人对有关行为或事物的态度和看法,认为其可能、应该或必要等。情态动词的分类、特点、用法。

四、基础复习题

1.He traveled around the country g________ facts about folk songs.

2.The man said he would rather s________ than betray for food.

3.The o________of the custom is unknown.

4.We have g________ rich experience in these years.

5.Our school a_________Tom for his good work.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张謇兴办实业:《马关条约》签定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过程:(1)洋务运动到清末:出现民族工业;(2)辛亥革命后:实业团体雨后春笋,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业;(3)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4)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5)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未能很好恢复。

二.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照相术: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火车、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是中国近代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辨令,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民间普通称呼为“先生”或“君”。

美国的诞生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发展

1、北美13个殖民地的居民: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英国及欧洲的移民、非洲黑人。

2、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压迫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美国独立战争(时间:1775年—1783年)

1、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2、开始:1775年4月,莱克星顿枪声;

3、建军:1775年5月,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4、建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5、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6、胜利: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

7、和约:1783年,(英、美《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三、《独立宣言》的发表及美国1787年宪法

1、独立宣言的发表(时间:1776年7月4日)

意义:①表达了资产阶级追求民族独立、民族自由的要求;②宣言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了。

2、1787年宪法的制定——联邦政府成立

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

四、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一、印度独立

背景:二战后初期,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再次高涨。

时间:1947年,英国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领导人:尼赫鲁

韩国、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埃及独立(1952年,纳赛尔领导),收回苏伊士运河(1956年)。

非洲独立年(1960年,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

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也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亲美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巴拿马人民通过不懈斗争,从美国手里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1999年)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一、欧洲的联合

战后经济发展(50-70年代)

(1)原因:

外因: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持续繁荣。

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作用: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欧盟的成立

(1)时间: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至20XX年,已有27个成员国)

(5)影响:各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原因:

(1)美国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扶持日本;

(3)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表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年代中期以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原因:

(1)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要趋势(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2)科学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3)各国积极寻求国际经济合作。

表现: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2)跨国公司影响增大;

(3)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4)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影响:

有利影响:(针对所有国家)

(1)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减少,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2)各国经济互相依存,互相竞争,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不利影响:(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

(1)容易拉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2)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进一步加大。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

(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措施:

(1)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

(2)引进国外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取得成就:

(1)20XX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2)20XX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5篇

第六单元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第20课 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联合国

成立时间:。

总部:纽约。

主要机构:

①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年举行一届大会。

②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简称安理会),担负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

由 中国 、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

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③联合国秘书处。

国际安全:根据安理会或联大的决议,联合国可以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持和平。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

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特点: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

表现:

①国际投资和贸易迅速增长;

②跨国公司影响加大;

③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④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

世界贸易组织:

成立时间:

宗旨: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职能: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作用:

①促进了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

②它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和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

③推动者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主义等。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表现:

①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

②20XX年,美国未经过联合国授权,拉拢部分国家,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原因:欧盟、日本和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国家或国家联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表现:

①欧盟成立后,欧洲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日本也在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③中国通过 改革开放 ,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④俄罗斯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致力于国家复兴,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表现:

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②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有有利地位。

中国态度:

①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 、包容互鉴 、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②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别国内政。

③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四、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一超多强”的含义:“一超”指美国。

“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信息时代: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影响:拓展人类生活空间,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1、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妇女获得选举权。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妇女解放运动。

2、文件:《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1、生态问题:温室效应,污染和浪费淡水资源,土地荒漠化,森林乱砍滥伐。

2、人口问题

(1)表现:人口增长过快,20XX年,全球人口达到70亿。

(2)影响: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饥饿问题。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6篇

1.现在完成时:常与for或since引导的时间状语连用,表示从过去某一时刻延续到现在。

e.g. You have been in New York for a long time.

The city has improved a lot since I came here a few years ago.

2.构词法:

合成词: home +work= homework

派生词: use——useful, happy——unhappy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7篇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召开时间:1945年2月

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影响:

(1)它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8篇

一、冷战政策

原因:

(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首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强大。

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具体表现:

(1)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2)经济上: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军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年,苏联成立华约,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

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二、美苏争霸:

根本原因:美苏两国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过程:

(1)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攻美守。事件:1979年12月,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3)80年代到90年代初,双方实行有限缓和。

影响:美苏争霸影响世界和平,也影响世界局势。

认识:美苏等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实施霸权主义,导致恐怖主义泛滥,直接威胁世界安全、和平与发展。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19篇

一、新经济政策

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时间:1921年

领导人:列宁

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时间:1922年底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领导人:斯大林

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20篇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兴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首先发生在美国。

标志: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时代)。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1)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2)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

(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推荐访问:知识点 下册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20篇 初三下册知识点总结(汇总20篇) 初三下册重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