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月光曲教学反思第1篇《月光曲》教学反思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在教学《月光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文月光曲教学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课文月光曲教学反思 第1篇
《月光曲》教学反思
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
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课文月光曲教学反思 第2篇
《月光曲》教学反思
青鸟的天空
再次执教这篇文章,心中还是一如既往泛起阵阵涟漪:惊叹这篇文章的文字美,惊叹《月光曲》的艺术美,更惊叹主人翁的人格美。下面我对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感受文字之美
《月光曲》这篇文章中的词句值得反复诵读体会,课中,我一步步引导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这一句话,我先让学生推想这两个“您”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明白了两个“您”意思不同,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之后学生的朗读就入情入境了。
又如,在指导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语,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背景音乐。
二、感受艺术之美
《月光曲》是“乐圣”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时,我一遍一遍地播放《月光曲》,让学生配乐诵读,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尤其在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先找出文字中的三个画面——皮鞋匠联想到的三个画面,然后小组讨论这三个画面所蕴含的三段不同曲调,最后我小结这三段曲调为:舒缓、明快和高昂。带着这种感受,学生再次静静地聆听《月光曲》,辨析不同曲调的音乐,学生对《月光曲》就有了深度的感知。
三、感受人格之美
文章中的盲姑娘是美的,她虽然看不见却懂音乐,内心是光明的;
她想去听音乐会,可是家里太穷买不起入场券,当她不经意说出这一愿望时发现哥哥内疚,马上又安慰哥哥,叫哥哥别难过,多么善解人意;
皮鞋匠是美的,他与妹妹相依为命,照顾妹妹,支持妹妹对音乐的爱好,当他听出妹妹的想法时,感到内疚、遗憾;
贝多芬是美的,“音乐只当为穷人造福。“如果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是贝多芬说的话。正因为如此,当贝多芬听见穷兄妹俩的谈话时,情不自禁地走了进去为他们弹奏了一曲又一曲。
为了让学生感悟他们三人的人格美,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品读重点语句谈自己独特的理解。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对这三个人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当然,教学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我让学生听音乐辨析《月光曲》的不同曲调时,自己却对乐曲的节奏理解不深刻,这让我想起: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课文月光曲教学反思 第3篇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它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意境、语言,都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教学效果还不错。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在教学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通过朗读品味人物的善良、人物心灵深处的美,让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陶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在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让学生读课文资料袋中对贝多芬的介绍,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月光曲》创作过程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贝多芬为穷兄妹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的精神,这是他创作的源泉。穷兄妹俩他们生活很穷苦,但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贝多芬,也打动了读者。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依为命的亲情美。
二、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之美。
《月光曲》的意境是非常美妙的,文中的句子的描写也是非常优美的。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朗读,以引导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所以在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微波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入情入境地反复诵读,读出句子所描绘的韵味来,并启发学生想象练说:“通过这些语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进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朗读优美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优美的旋律。
三、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经典音乐之一,它那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的音乐爱好者。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等句子都体现了《月光曲》的巨大感染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朗读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月光曲》的美妙;
让学生配乐诵读;
让学生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从而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无穷的魅力,让学生受到音乐美的熏陶。当然,语文课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依赖的,任何一方皆不可孤立存在和发展,两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语文教学注意人文性,但不能忽视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正如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教学中我在兼顾人文性的同时,也注意了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一)重视学法的引导与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要使学生从“读会”到“会读”,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清课文中的事物和联想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所以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文,再看图,找出哪些语句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写的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然后引导对比朗读:阅读课文,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失去了一大半的美)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后教师总结:在阅读这类文章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下来我利用课件出示《荷塘美景》短文让学生修改,给短文加上丰富的联想。修改之后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最后师总结: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学生不但体会了联想的作用,口头表达和习作也得到了训练。
(二)问题式教学是课程改革以来对课堂的一大挑战。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问题是创新的开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参与学习;
带着问题去读书、思维、探究、交流,我们就应培养学生这样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在教学中,学生读悟第9小节,体会《月光曲》的意境美之后,我让学生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抓住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课文,做到了整体思考,从细节入手,体会情感,感受真情。
(三)注意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通篇设计在突出以读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同时,十分注意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整体形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说、思、悟、写,进行全方位的语文实践。在教学中,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读中悟情,同时进行了语言训练。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学生胆怯不敢说,因此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朗读指导不是很到位。
课文月光曲教学反思 第4篇
《月光曲》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一课的过程,教案先后修改了好几次,我反复读课文,理解着课文每一句话,细细品读,我对课文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为一个音乐家,能来到一个偏僻的小镇演出,肯定没有华丽的演奏大厅,没有那么多上流社会的人,说明他想把自己的音乐散播到每一个角落,他想让他的音乐给更多的普通的人带来享受。他走在幽静的小路上,只有幽静的地方才能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只有低矮的茅屋,却传出的是他的音乐,这样穷的人是听不起他的音乐会的,却弹奏着他的曲子怎能不让他好奇?因此,他走近茅屋。这对穷苦兄妹的对话又引起了我的深思。
因为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样纯熟,姑娘的音乐天赋让她听出这个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可是她又难以置信,但感觉分明是贝多芬,因为她能真正体会贝多芬音乐中的感情,她对音乐的理解正是贝多芬对音乐的理解。从这里可以看出,姑娘和贝多芬是默契的,这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贝多芬没有想到,在这样偏僻的小镇上竟然有如此热爱音乐的人,也没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这样的音乐天赋,更没有想到这位姑娘能通过音乐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在反复的试讲中,我也不断反思一些问题,怎样抓住孩子的注意力用语言调动孩子的情绪。
用微笑拉进师生的距离。一堂课下来,如果教师一直板着脸,无形之中孩子就会疏远你,从而产生一些厌学情绪,因为他觉得老师不喜欢他,所以他也不喜欢老师,就更不会喜欢这样的老师的课堂了。
用评价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每回答一个问题,最期望的就是老师给他一个针对他回答的恰当的评价。当你的评价给他以肯定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成就感;
当你的评价给他以鼓励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动力;
当你的评价给他以建议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方向。可当你的评价给他以批评的时候,他会有挫败感,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厌学的情绪;
当你没有评价的时候,他会失落,因为他没有引起你的重视,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所以我尽力用亲切的态度,温和的语气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若羌县第二小学 沈婷 二○一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课文月光曲教学反思 第5篇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内容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教学时,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穷兄妹俩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通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能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
二、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例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不足之处:
本篇课文景朗读时应该是缓慢、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应该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个别地方朗读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提高,以达?理想效果。
课文月光曲教学反思 第6篇
我在一次新教师考核课上,我上了《月光曲》这一课,在《月光曲》中有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我设计原因模糊的开放题来理解句子,进行创新教育。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回答的多种原因,这是一道讨论题,当学生看完题目之舌,就开始七嘴八第三舌地讨论起来,而我也参与了进去,不出30秒;
就已经人急不可待地想发言了,我假装没有看到,继续蜻蜓点水般地穿梭于学生之中。
在参与讨论期间,我了解了大多数学生的看法:他们认为贝多芬没有回答是默认了,但也有一些学生的看法与大家不太一致,情况多种多样。于是,我就开始让学生自由发言,以下是学生们畅所欲言的片断实录:
学生1:我认为那是贝多芬默认了。
学生2:我的意见与他一样。
学生3:我想那是贝多芬谦虚。
学生4:贝多芬怕被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学生5:贝多芬酝酿《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学生6: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学生7:贝多芬认为遇上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听了学生们的这些话之后,我觉得结论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我的这些学生们个个充满信心的模样,通过讨论回答,他们掌握了新的知识,感受到了尊重,并学会了自尊、自信、合作、独立与坚韧等高贵的品质和精神,同时也训练了他们语言的逻辑性及思维的深刻性和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态度,我想,他们是一群具有健康学习心理的学生。
上完这一堂课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源自这堂课的启发,心情十分欢畅,于是,我作了一次较为深刻的"思考与总结。
我在课上所设计的题目是一道讨论题,它的答案不是单纯的同意或者反对,不是简单的回答,而是要让同学们进行交流、对话,但我发现,整个解决过程其实也不等同于讨论这么简单,如果当同学们发表完毕统一一个标准的话,无疑是给学生一个金箍圈,使学生不敢创新。
文学艺术的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具有一定的张力,鲁迅先生在论《红楼梦》曾指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学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切不可依恋灌输式教学的那种呆板的简单划一和一锤定音,板书的唯我独用,解词的统一标准,分段、中心思想的步调一致等等,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教师要善于抓模糊点,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创新。
这一堂课让我深深地感到,真正的学生是相互的,而不是简单的或者权威的由上而下主宰的,对于学习者而言,教师的作用不再那样至高而上,学习者不仅有机会说,而且共同决定着说的内容和形式。由于学生身心得到了彻底解放,他们的学习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只有把思考与行动结合起来,才能提出真正重要的问题和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掌握一套死板的知识而不知知识是如何得来,不知如何应用,即使得到了完整的知识,也不算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应该既知道事物是什么样子,又知道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不仅拥有关于事物的真理,又拥有一套如何发现真理的真理。
从此以后,我在课堂上多设计类似的讨论题,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积极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