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微党课文化自信
小处着眼持之以恒
不忘初心克己自律
文理学部
英日德党支部
?工作特色
支部工作理念:不忘理想信念,心中长存正气;不求硕果累累,但求脚踏实地;不唱高调,不讲空话,实事求是,克己自律,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党员。
撷取几位党员,展示本支部党员风采。
赵枫:长期参加捐助活动,不忘初心,以一己微薄之力帮助他人,默默付出,表现出党员的赤子之心。工作中关爱学生,以身作则,用党员的浩然正气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两次接受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采访,在学生心目中“是具有引领青年一代作用的好党员”。
朱浩昱:多年承担日语专业学生的海外交流项目,义务为学生联系各种语言实践机会,为学生服务,体现了党员的风格和觉悟。发挥专业知识为校际友好交流服务,做党员表率。
王录:英语专业教授,主讲的“跨文化沟通”课程融合课程思政内容,引导学生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对本国文化要有“文化自信”。就“文化自信”主题与本支部另外四名党员一起录制了微党课,在支部建设和党员服务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曾被评为优秀党员。
郝丽萍:利用专业知识义务指导学生出国留学,给学生写推荐信,至今已推荐8名学生出国留学,表现出了党员教师无怨无悔的付出。即使在病假期间仍通过微信、邮件与支部保持联系,了解学习内容,及时提交学习报告。
其他党员也普遍得到群众的满意认可。生病需要找人代课时,首先想到的是党员教师;遇到双休日监考、招生咨询等工作时,党员教师承担得最多;群众遇到困难、受到委屈时,愿意向支部书记倾诉;工会和妇委推进工作时,党员给予支持和配合。
篇二:微党课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
一个国家的历史资源、文化遗产滋养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传统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模式和社会行动,同时也是当下的人们获得民族认同感,增强国家向心力、团结力的思想源泉。这种来自于历史深处的文化自信,经过漫长的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磨砺,奠定了中国人的精神思维结构,塑造了中国人的整体价值取向,凝结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感追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普遍主义精神,是最为基础、最为根本,也是最为深沉的文化自信源泉。(弘利教育)
礼敬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我们的传统文化自先秦时期发端,在春秋战国时期共80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诸子百家的融会贯通,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大体轮廓和框架,奠定了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发展的路径和品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与融合使文化发展呈现多元格局,儒释道共同发展,到唐宋时期蔚为大观。元明清之际,传统文化日臻烂熟并努力寻求突破,鸦片战争结束了封建文化一统
天下的局面,迎来了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点,以前对于传统文化毫无怀疑的学人士子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而随着洋枪洋炮进入的西方文化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获得了绝对的优势,渐渐占据了文化的主导地位,我们开始变得自卑,并把中国落后贫穷的原因归结到了文化的落后、思想的落后。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整个社会呈现出较为激进的反传统倾向,打倒孔家店,废除汉字,不读中国书,一度成为社会潮流。在这种文化自卑情结中,我们丧失了话语权,一切思想体系、话语体系都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中国本位意识、文化主体立场丧失殆尽。
新中国成立之前,对于自己文化的不自信更是加剧了对整个社会、制度、国家的不自信,整个社会一盘散沙,道德体系分崩离析,精神信仰付之阙如,人民的精神面貌萎靡不振。先后游历过欧洲的梁启超先生就说,欧洲人走在街上昂首挺胸,充满自信,而我们的国人则自卑怯懦,目光呆滞。在近代100多年的时间,积贫积弱的中国很难树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国力孱弱必然导致人格的矮化和尊严的丧失。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们的经济实力大为提升,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与之相适应,精神文化领域也需要一次重新的塑造和提升。传统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
的精神土壤,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并且还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要理解历史文化发展的一脉相承性,必须尊重自己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尊重本民族的社会习俗,尊重本民族的生活模式,尊重本民族的发展方式,坚持中国本位立场,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是否有文化底气,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否坚固,关键在于是否心底里有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和广泛认同,我们不能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举棋不定,或者干脆全盘否定,向其泼脏水,礼敬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我们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目前,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末的文化大讨论,90年代初的国学热,到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崛起,大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基本上已走出自卑的阴霾,开始对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上大致形成了一个共识,即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有促进和推动作用,他们之间并不是矛盾的关系,在当前应该大力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使其和马克思主义相适应,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