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红旗渠人物事迹
修建红旗渠的感人事迹
红旗渠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工程,是在1950年代在极其贫困的环境下修建的。它承载了无数暖心的感人事迹,以下是其中一些值得分享的故事。
在红旗渠修建的初期,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工人们很难在这个地方生存和工作。然而,有一名叫陈铭基的工程师在铁岭镇见到了园岭山的陡峭悬崖,他想到了一个疏通河道的好办法。他提出了一种用人力推车疏浚河道的方法,可以将土石块状物从山上运回到铁岭镇,这使得修建工程变得可行。陈铭基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他亲自下到悬崖上进行推车,疏浚河道达到300多米,为后来的修建奠定了基础。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不仅有工程师的智慧,还有工人们的辛勤努力。有一位劳模工人叫杨汝璋,他在一个苦寒的冬天被冻伤了手指。然而,他没有因此放弃工作,而是坚持坚持工作下去,即使他的手指已经坚硬得无法握紧工具。他用嘴来帮助工作,他以翔实的工作和强大的意志力,激励了周围的工人们。
还有一位农村妇女叫蔡秀华,她和丈夫一起来到红旗渠工地。在工地上,她不仅开展公益活动帮助其他农村妇女提高生活技能,还带领妇女们共同劳动修建红旗渠。她曾经积极争取到了一辆拖拉机,并且教会了妇女们如何使用。她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使她成为了红旗渠的楷模。
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很多工人们为了省钱而节省食物,许多人都面黄肌瘦。周光明是一个很瘦弱的年轻人,但他并没有
向困难低头。他看到附近有一片叫中坝的石头,他每天用木棍使劲地砸打块石头,并将其变成粉末。他吃了一年多中坝石头粉,因为这个石头里有一种叫沐石蛤粉的物质,它能够增加人体的免疫力。他坚持吃石头粉不锻炼身体,最后全年都没有感到疲劳。他的身体状况让其他人都非常羡慕。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感人事迹。比如,一个叫李某某的农民,他下山回家探亲的时候被迷雾走失,他怀着一种坚持信念的力量,终于度过了74天的荒山野地,成为了一个奇迹。又比如,为了红旗渠工程的顺利进行,有两位农民自发投身到工地上,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修筑水坝。他们不仅为整个家庭尝尽了辛苦,还为整个工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些感人事迹正是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真实写照。红旗渠的修建除了技术条件的限制,更重要的是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他们在最极端的环境下坚守岗位、顽强不屈,让这个工程取得了成功。这些感人的故事,不仅仅是纪录了一个个普通人的奉献,更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力量。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将极度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一条灌溉千万亩耕地的渠道,也成为了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的典范。
篇二:红旗渠人物事迹篇三:红旗渠人物事迹
2021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
2021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一
1960年,在河南林县,一位女子挑着一担水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看着蜿蜒的山路,大家就会想到这担水是来之不易的,是从山下很远的地方挑来的,女子看起来很口渴,但是她都没有舍得喝。
邓伦饰演的吴祖太在山腰上忙着测绘,他是红旗渠过程的技术员,与他一起的还有两人,他们在测绘准备在半山腰修渠。这里不仅喝水难,据说外地人来到这里之后,一辈子只能洗三次脸,第一次是出生的时候,第二次是结婚的时候,第三次就是死去的时候,说明这里的水太紧张了。
挑水的女子即将要到家的时候,没有注意绊了一脚,人跌倒了,水桶也倒了,水撒到了地上,她心疼地用手去捧水,但是哪里还有水啊,这个时候她娘出来了,看到水撒了,赶紧趴下来用嘴吸水然后吐到桶里面,可是谁已经没有了,女子很伤心,后来还上吊了。
吴祖太看到了这里人艰难的日子,决定不把这里的水渠修好绝不回去,吴祖太是水渠的设计师,也是技术员,但是水渠很长,他也是真的顾不过来了,这里的群众忙了一个月最后发现挖错了,吴祖太为了减轻群众的负担也是想出了其他的办法,虽然挖深了,那么就当隧道挖,在隧道里再建渠道。
吴祖太的妻子来看望吴祖太,可是半路上为了救一个小孩子出了车祸,吴祖太十分伤心,但是还是没有退缩,把悲痛化为力量,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修渠上。有一次在峡谷下测量的时候,是悬崖峭壁,同事在山上拽着他,他身上系着绳子滑到半山腰,在测量结束的时候,上面的绳子滑掉了,吴祖太差点掉下悬崖。
一处山洞石头很松,大家都害怕塌方,于是都跑出来,吴祖太来看的时候,提议说要是挖两条山洞就会好些,他还主动要进去看看,哪知道这一去就没有出来,里面的山洞塌方了,吴祖太被埋在了石头里面,这个时候的吴祖太才27岁。后来人还是按照他的想法修建了两个山洞,就是现在的红旗渠双龙洞。
红旗渠是1960年2月动工,经历了10年才修建完成,全部是在半山腰,全长是70.6公里,共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道,被称为“人工天河”,红旗渠在修建的过程中共有81位干部群众献出了生命,向他们致敬。
2021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二
1960年2月10日,修建红旗渠的工程正式开工。太行山的峭壁上覆盖着的是厚厚的石灰岩,用锤子钢钎敲一下,石头上只会出现一个白色的小点,很难打进去,因此炸药就成了修渠工人的宝贝。为了战胜坚硬的岩石,工人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比如把炮眼挖到二十多米的深处,或者在石壁上打出十多个连环炮眼,这种“连环爆破法”一炮就能炸掉半个山头。
这样的办法,开山的效果是达到了,可特别费炸药,最多的时候一炮就能用掉两万四千斤炸药,这大大超出了之前的预算。作为林县县委书记、也是红旗渠建设总指挥部负责人,杨贵非常清楚,这个时候县里已经拿不出钱再购买炸药了。可是如果没有炸药,眼下的工程都无法推进,怎么办呢?
说出来您可能不信,林县可到处都是炸药专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抗日战争时期,林县的村民们就用自制的土炸药打过鬼子。时隔二十年,这个时候林县仍有不少人精通土炸药的做法。
参与修渠的陵阳镇民工宋文德和他的先辈们当年就曾自制过土炸药。主要的原材料就是硝酸铵和锯末,而主要的工具就是一口大铁锅和一柄大铁铲。打这以后,工地上到处都架起了大锅,锅下的火不分白天黑夜地烧着。锅里烧的热腾腾的,有人不停的翻炒锅里的硝酸铵和锯末。
可是,随着工程的推进,炸药的消耗量非常大。到最后,甚至连做土炸药要用的锯末都找不到了。杨贵只好把大家召集起来,继续想办法。有人说把盐放进油锅里,不是噼里啪啦的直响吗?于是大伙就试着把盐也成袋成袋地撒进了锅里,当成了制作炸药的材料。没想到,还真管用。在修渠期间,就是这些土办法,派了大用场。
据后来统计,红旗渠工程一共用了2740吨炸药,其中土炸药就有
将近一半,达到1215吨。按当时的物价计算,仅炸药这一项,林县人的土办法就为整个工程节约了近150万元的开支。
用各种各样材料做成的土炸药,大大节省了炸药方面的开支,炸药总算能够正常供给了。可就在大家正鼓足干劲开山放炮的时候,一个意外却发生了。在距离红旗渠的渠首7300米的位置,有一座“改云桥”。这是1500公里的红旗渠上,唯一一座用人名来命名的桥梁。现在,桥下的红旗渠水仍然流淌不息,李改云的名字也将永远被刻在红旗渠上。
1960年2月18日,红旗渠开工刚满一周。这时的杨贵每天都在担惊受怕。毕竟做这么大的工程,之前谁都没有经验,随时都有可能出现预想之外的情况。可是就在2月18日上午,刺耳的电话铃声还是响起来了。电话里的人边哭边说,杨书记,渠上塌方了,你快来看看吧。
等杨贵赶到现场的时候,落石堆已经被刨开了,一位名叫李改云的姑娘双腿血肉模糊地躺在地上。当意外发生时,李改云眼看石头要塌下来,就急忙喊大家“快跑”!
李改云一边喊,一边带着大家往外跑,可是一个小姑娘被突如其来的状况吓傻了,两条腿就像灌了铅一样,怎么都挪不动步子,两只眼睛只会直愣愣地看着头顶上已经松动的大石头。就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李改云一个箭步冲了上去,奋力地把小姑娘往前一扑。小姑娘得救了,其他的工人们也无人伤亡,可是李改云却被滚下来的大石头砸中,双腿瞬间粉碎性骨折,落下了终身残疾。
2021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三
红旗渠,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地方,知道在红旗渠发生的那些故事,这里曾经有一项水利工程震惊世界,斗转星移,岁月沧桑,红旗渠通水已经四十多年了。人们的记忆很短暂,四十年过去了,还有多少人记得在修建这项水利工程时牺牲的工人们,八十一人,八十一条生命。虽然现在的红旗渠景区是4A级景区,但是曾经修建红旗渠水利工程时却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
有人曾向外国友人介绍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的长江大
桥,还有一个就是红旗渠。六十年代的时候,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林县的人民开始挑战太行山,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终于建好了红旗渠这个引水灌溉工程,让贫瘠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为子孙后代造了诸多方便与福利,整个工程十分宏伟,从林虑山整体看过去,也是一大盛景。在许多外国人的眼里,这是世界奇迹,是人工天河。红旗渠这个工程的精神是连绵下去的,有很多名人都来此地题词过。
红旗渠十分大,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分水苑,一个是青年洞。分水苑这个地方,不仅是自然界分水岭的意思,也是人工的分水枢纽,这个地方十分重要,在设计上如果发生一点错误,那灌溉的村落土地只有七八万亩,如果水流越过这个分水岭,那么浇灌的可就是五十多亩农田。没有精确的设计,红旗渠就会变成废渠,县政府领导责任重大,甚至县委书记对水利局局长感叹,如果这渠水越不过分水岭,我们俩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得向全县人民谢罪啊。这是分水苑的背景故事,分水苑有个牌坊,上头的字就是刚才提到的县委书记所题。
进入这个分水苑里头后,能看见一座巨型浮雕,浮雕上描绘的就是千军万马战太行的故事,浮雕刻画栩栩如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里还有六幅壁画,壁画上详细讲着红旗渠的一些细节项目。拾级而上,是一纪念碑,红旗渠的出现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三十年的岁月,抵不住大自然的水蚀风化,导致渗漏严重,于是又进行了一次二期工程。
青年洞这部分景区,主要是看景色,有被人称作鹊桥的钢绳悬桥,有危崖高耸的虎口涯,有当年建造红旗渠夜宿在这里的民工住过的山崖,有看美景的天河亭……
尽管现在红旗渠发挥着一定的教育功能,但是祖辈们的努力确实是我们后人所不能忘却的,带孩子走一走红旗渠,那个年代人们的艰苦奋斗精神真的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2021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四
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众多模范人物,他们为红旗渠的建
设鞠躬尽瘁,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今天,本人怀着崇敬的心情为大家介绍其中的代表人物--吴祖太。
吴祖太是河南省原阳县白庙村人。因家乡灾荒,7岁随父母到郑州讨饭,靠卖水维持生活。建国后,他考入河南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1960年初,他参与红旗渠工程设计。为了尽快绘制出红旗渠施工蓝图,确保工程顺利动工,他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不畏艰险,爬山越岭,实地勘测,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每天工作到深夜。在短短的时间内,拿出第一本蓝图——《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1960年3月28日下午,他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出于对人民群众安危的高度负责,与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深入洞内察看险情,不幸洞顶坍塌,夺去他年轻的生命,终年27岁。
正式因为有许多像吴祖太这样的人,红旗渠才能修建成功。他们的事迹不仅感动着林州人民,也是全国人民的榜样。
2021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五
1960年,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开山修渠,从太行山山腰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结束了当地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这就是被人们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今年4月5日,是红旗渠通水五十五周年纪念日。党中央历来都非常关心红旗渠、重视红旗渠精神,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有着深深的“红旗渠情结”。
20世纪60年代,地处中国南太行山东麓的河南省林县(1994年后撤县设林州市),30万群众靠着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在太行山上劈山修渠,一锤一钎,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和舍生忘死的气概苦战10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终于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将一面“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巅。
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红旗渠修建前,林县550个行政村中,有307个长年人畜饮水困难,有100多个村要跑5公里以上取水吃。新中国成立后,林县县委着手改变当地生存环境,经过反复考察论证,认为必须谋划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劈”开太行山将
邻省山西的漳河水引进来。
一声号召,全县齐应。1960年2月11日,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开工。37000名群众,自带工具奔赴修渠工地,拉开了向自然宣战的序幕。
要通渠,必须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建起一座拦河坝,拦腰“斩断”漳河,抬高水位让河水进入渠道。任村公社的500多名修渠群众组成突击营,接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当大坝合龙只剩下十几米宽时,河道变窄,水流湍急,沙袋、巨石投下去,转瞬即逝。关键时刻,群众跳进河里,排成三道人墙,用血肉之躯抵挡住冰冷刺骨的河水,助大坝最终合龙。红旗渠总干渠修筑在“飞鸟不能驻足,猿猴难以攀援”的太行绝壁上。群众就悬挂在半山腰上,挥锤打钎、装药放炮,炸出一个个小平台,再在这个平台上作业,开凿渠线,垒砌渠墙,对接起来就形成完整的渠线。
红旗渠修建过程中,81名修渠群众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年龄最小的才17岁,最大的60岁。红旗渠修建历时10年,全县50万人,有30万人参加了修渠工程。
提到红旗渠不得不说杨贵书记,1954年4月,26岁那年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当时就下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非得把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给它改变了不可,他当年在林县整整工作了21年。林县位于河南正北靠近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荒山。他率领林县人民,历经数载,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参加修渠的干部民工每天每人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款项、物料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知难而进,坚持苦干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河南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中央党史研究室出版的《党史》二卷将红旗渠精神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或许人们亲眼目睹红旗渠在太行山腰劈山成渠的英姿,亲自踏勘红旗渠经过的涵洞,看看几十万林县人民是怎样用一双双粗糙的手和非常简陋的工具建造这一人工天河,就可以理解红旗渠精神为何永驻人间。
红旗渠是在1960年2月动工的,当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虽然林县此前也修过一些水库,但对于红旗渠这么大的工程,就显得“三无一少”了:一无技术,二无经验,三无材料,经济物资又短少。不但资金缺乏,物资缺乏,甚至连钢钎、镐头、抬筐、抬杠等简单工具也很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工地党委提出了勤俭建渠、艰苦创业的方针:“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
万事开头难。从2月11日起,全县15个公社3万余民工,翻山越岭,在140华里长的战线上向穷山恶水开战。山西境内的工程十分艰巨,整条渠线完全处在悬崖陡壁之上。民工们开始不懂怎样拴绳下山,各个单位就组织突击队,每天练习爬大绳。手磨破了,就用布包上继续学,学会以后,就整天腰拴绳索,悬在半空,打锤打钎,装药放炮,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更别说什么恐高症了。
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洞口在金鸡岭下狼牙山悬崖绝壁上,狼牙山全部是绛紫色石英砂石,坚硬如钢,要凿通长616米、宽6.2米、高5米、纵坡1/1500的青年洞,没有大型施工机械,真是难上加难。横水公社300余名青年,勇挑重担,担当起了钻挖青年洞的艰巨任务。他们在岩石上挥毫泼墨:“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修渠意志坚,为了实现水利化,再苦再累心也甘!”他们乐观豪迈地提出:“石头硬没有我们的决心硬,就是铁山也要挖个窟窿!”他们苦干加巧干,发明了“主攻三角炮”等方法,提高了钻洞速度,日进度由原来的0.3米提高到2米以上。在生活最困难的时期,他们提出:“修自己的渠,流自己的汗,不能靠天靠神仙,渡过困难就是胜利。”靠着17个月坚忍不拔的蚂蚁啃骨头式的苦干硬干,终于在1961年靠着17个月坚忍不拔的蚂蚁啃骨头式的苦干硬干,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凿通了青年洞。
篇四:红旗渠人物事迹
红旗渠先进人物事迹
红旗渠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为解决中国北方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为红旗渠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红旗渠先进人物的事迹,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杨雪峰:红旗渠的奠基人之一
杨雪峰是红旗渠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红旗渠的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杨雪峰在建设初期,就发现了红旗渠的巨大潜力,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为红旗渠的建设争取了重要的政策和经济支持。他还组织了一支专业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勘测和设计工作,为红旗渠的后期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王瑞林:红旗渠的水利工程师
王瑞林是红旗渠的水利工程师,他在红旗渠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瑞林在设计红旗渠时,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和地质条件,确保了渠道的稳定和安全。在施工过程中,他组织工人进行了精细的施工和质量监控,保证了红旗渠的工程质量。他的辛勤工作和专业精神,为红旗渠的顺利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李秀英:红旗渠的通信员
李秀英是红旗渠的通信员,她在建设过程中负责与上级部门和其他
工作人员的联系和沟通。李秀英工作勤奋,始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她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学习通信技术,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为红旗渠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通信保障。
四、张伟:红旗渠的环保专家
张伟是红旗渠的环保专家,他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负责环境保护工作。张伟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积极推动绿色施工和生态恢复。他提出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广节能环保技术等,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他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公众的肯定,为红旗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刘强:红旗渠的宣传员
刘强是红旗渠的宣传员,他负责红旗渠的宣传和报道工作。刘强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传递红旗渠的建设进展和成就。他组织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如举办红旗渠建设成果展览、制作纪录片等,吸引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和参与。刘强的宣传工作为红旗渠的建设争取了广泛的社会支持,推动了红旗渠的发展。
通过对这些红旗渠先进人物的事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红旗渠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为红旗渠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着我们,让我们
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就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奇迹。让我们向这些红旗渠先进人物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是红旗渠建设的英雄!
篇五:红旗渠人物事迹
刻在人们心中的改云桥
“这就是改云桥,当年修渠时红旗渠劳模李改云就是在这里救人受伤的。”正走着,随行的护渠人刘向东指着跨在红旗渠上的一座小桥对记者说,话语中透着无限的敬仰之情。
这是一座很普通的小桥,位于平顺县东庄对岸。记者在上游已经看到过这类小桥的身影,它跨在红旗渠上,主要是为了方便山里人进出山。记者走近看,桥东面中间的石头上刻有“改云桥”三个字,从渠岸上的桩号可以看出,这里是距渠首7300米处。在渠边农田里干活的一位平顺县老农说,他们村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当年修红旗渠时这里曾经出过一位舍己救人的女英雄,名叫李改云。
李改云是林州市姚村镇井湾村人,红旗渠工程动工后,她带人在这里施工,担任妇女营长。她干活身先士卒,关心姐妹们的生活,深受大家的爱戴。1960年2月18日,她到这里的工地检查安全,抬头发现上面的山坡上有零碎石头落下来,十多方土石正在坍塌,而下面的民工们正在埋头干活,对从天而降的危险却全然不知。她急忙大喊:“山石要塌了,快躲开!”绝大多数民工听到喊声都迅速跑到了安全地带,但是16岁的女青年郭焕珍却被这突如其来的险情惊呆了,眼看石头就要砸到她头上。千钧一发之际,李改云一个箭步冲上去,奋力将郭焕珍推开,自己却被砸倒了。民工们急忙把她跑出来,送到了红旗渠总指挥部医院。
3月18日,林县县委作出了向她学习的决定,她的英雄事
迹很快传遍了整个红旗渠建设工地。4月18日,河南省委专门派了一架直升机到林县,把她接到郑州医治。经过精心治疗,她的生命保住了,但是右腿却终生残疾。后来,她被表彰为红旗渠建设特等劳模。
李改云现在在林州市区居住。2007年7月12日,记者在林州市区王家庄村见到了这为巾帼英雄,得以详细了解她的事迹。她娘家是姚村镇李家岗村的,1942年,她6岁时,由于天灾兵荒,父母带她和弟弟逃荒到山西省静乐县,1952年才回到家乡。她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16岁时加入共青团。19岁时,嫁给了井湾村的常保。她曾经在村里当过互助组组长、初级社社长、高级社妇女主任,1959年在井湾村入党。
1960年2月18日在工地出事后,她昏迷了。工友们把她从沙石中刨出来,抬着走了一段,她醒了,看见村里带队的团支部书记原来山在身边哭,她说:“我没有完成任务。我在信用社存了10元钱,你把10元钱给我交了党费吧。”没多久,她又昏过去了。再醒来时,就感到被人抬着走,太阳晒得身上暖烘烘的,后来被送进了设在盘阳村的临时医院。由于伤情严重,4月18日,省委派直升机把她接到了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治。在那里,她才得以有时间学习识字读书,让人找来了一本《毛**语录》学习,谁知道这个镜头被记者抓拍到了。但是,住的时间长了,她就待不住了。又听说红旗渠工地的妇女突击队由“刘胡兰突击队”改成了“李改云突击队”,她感到很不安,非要回修
渠工地。一年后,县里安排专车接她回工地看了看,但是由于右腿残疾,她却不能到工地劳动了。
篇六:红旗渠人物事迹
红旗渠先进人物事迹
一、红旗渠先进人物的背景介绍
红旗渠,位于中国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是一条高山峡谷中的人工运河。建设红旗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延安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确保当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红旗渠从1941年开始修建,历时7年,经过万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胜利完成。在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人物,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红旗渠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红旗渠先进人物事迹的举例
1.李保国:一位普通的农民,他在红旗渠修建的最初阶段就加入了工作队,担任了渠道的清理和修筑工作。在严寒的冬天,他不怕苦、不怕累,坚持每天从早到晚工作,为红旗渠的修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王世明:一位年轻的工程师,他在红旗渠的设计和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并带领工人们一起努力,确保了红旗渠的顺利修建。
3.张英:一位女性工人,她在红旗渠的修建中展现了出色的毅力和勇气。她不畏严寒和艰辛,坚持和男性工人们一起干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女性的力量和坚韧。
4.刘宝林:一位老年工人,他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他依然积极参与到红旗渠的修建中。他以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红旗渠的修建提
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5.张华:一位年轻的农民工,他在红旗渠的修建中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他善于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领导才能,为红旗渠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红旗渠先进人物事迹的意义
红旗渠先进人物的事迹展示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为红旗渠的建设树立了榜样。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明白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辉煌的成就。
四、红旗渠先进人物事迹的启示
红旗渠先进人物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肩负起责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就能够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无论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还是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我们都需要像红旗渠先进人物一样,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五、红旗渠先进人物事迹的影响
红旗渠先进人物的事迹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在今天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肩负起责任,勇往直前,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辉煌的成就。
六、结语
红旗渠先进人物的事迹是中国人民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他们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红旗渠的修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肩负起责任,勇往直前,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辉煌的成就。让我们铭记红旗渠先进人物的事迹,继承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