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心得体会(2篇)

篇一: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省委十届十次全会会议精神

  《省委十届十次全会会议精神》

  近日,省委召开了十届十次全会会议,在会议上,领导们就未来工作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方针和政策。会议的精神对于我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目标,提出了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同时,会议也强调了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纪律建设。

  会议精神的提出为我省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我们将紧密围绕会议的精神,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全力推动我省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希望全省人民能够共同努力,为实现现代化强省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省委十届十次全会会议精神》的提出,标志着我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一定能够在党的领导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篇二: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凤庆供电有限公司

  学习贯彻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市委二届十次全会于2010年12月28日至30日在临沧召开。全会由市委常委会主持。市委书记杨洪波代表市委常委会作了题为《凝心聚力

  埋头苦干

  为加快临沧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的报告,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临沧市委关于制定临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临沧市委关于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决定》和《中共临沧市委关于全面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的决定》。市委副书记、市长锁飞就《建议(草案)》,市委副书记张泽军就两个《决定(草案)》分别向全会作了说明。

  一、深刻认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重要意义

  市委二届十次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全面分析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听取并讨论了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临沧市委关于制定临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临沧市委关于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决定》和《中共临沧市委关于全面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的决定》。这次会议时机重要、议题重大、全市瞩目,是一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会议,是一次发扬民主、凝聚人心、统一认识、明确方向的会议,对于进一步激发全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杨洪波书记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报告,总结了“十一五”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深入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全面安排了2011年工作任务,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一个总揽全局、求真务实、振奋人心、凝聚力量的报告,必将对当前和“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全会通过的《建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明确提出了临沧市“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重要举措,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临沧“十二五”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会通过的两个《决定》,以改善民生为引领,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把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全面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努力让全市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二、临沧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显著成绩。“十一五”时期,是临沧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的五年,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突出主旋律、增强凝聚力、提高执行力”的要求,围绕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抓“三子”促“三化”,突出提升“三个核心指标”,强势推进“三个一百”工作任务,全力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着力开展“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活动,不断开创临沧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十一五”末,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五”末的97.2亿元增长到218.7亿元,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52.5亿元增长到234.4亿元,增长346.5%;财政总收入从7.8亿元增长到25.5亿元,增长226.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4.6亿元增长到14.5亿元,增长215.2%;财政总支出从23.9亿元增长到105.5亿元,增长34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451元增加

  到12500元,增长6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46元增加到3200元,增长137.7%。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二)2010年取得的显著成效。2010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和百年一遇特大干旱的重大考验,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始终突出加快临沧科学发展这一主旋律,着力抗大旱保民生,着力完成“三个一百”任务,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着力维护和谐稳定局面,着力开展“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活动,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完成生产总值218.7亿元,同比增长12%。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37.4:30.4:32.2调整为33.7:34.8:31.5,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标志性进展。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5亿元,同比增长44.4%。8县(区)财政总收入均迈上了亿元台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亿元,同比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500元,同比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同比增长17.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3.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4%。

  三、临沧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的机遇

  一是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实施“两强一堡”战略,进一步加大对边疆地区的支持力度,为我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能源资源开发、新兴产业培育、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二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为我市发挥区位优势,加大开放合作,发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外向型经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三是临沧丰富的生态、民族文化、矿电等资源,为我市转变发展方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四是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全市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为我市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全市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为我市跨越发展蓄积了巨大的能量。

  (二)面临的挑战

  一是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较弱,居民收入偏低;二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三是工业增长缓慢,对经济的贡献率低,发展动力不足;四是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艰巨。

  四、“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进程,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打牢基础,改善民生,把临沧建设成为中国面向缅甸开放合作的先行试验区,边境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富裕幸福的示范区,特色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基地,新能源、新材料开发利用基地,滇西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必须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必须坚持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

  ——必须坚持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必须坚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三)“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城乡统筹、着力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为主要任务,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动力,建设“一带、两区、四通道、六大产业”。(“一带”,即建设边境一线固边睦邻示范带;“两区”,即加快建设沧源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试验区和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开发区;“四通道”,即加快建设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通道;“六大产业”,即提升和培育特色优质农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业、新能源产业、矿产业、轻纺工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

  (四)“十二五”时期的战略布局和战略重点。战略布局:遵循“以强带弱,以外联内,突出特色,率先突破,协调发展”,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科学规划公路、铁路网络,构建以临沧城为核心、七县城和三口岸为节点、骨干交通为轴线的“一城、两廊、两极”空间战略布局。(“一城”,即进一步发挥临沧中心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两廊”,即构筑南汀河经济走廊和澜沧江经济走廊;“两极”,即培育云凤增长极和孟定增长极)。战略重点:重点推进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型工业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以城乡一体化进程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以建设桥头堡前沿窗口为重点的扩大对外开放、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重点的民生改善和以加大人才培养为重点的教育发展取得新突破。

  (五)战略措施

  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夯实“三农”发展基础。2.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经济竞争能力。3.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4.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条件。5.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6.高度重视民生,加快社会建设。7.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8.抢抓桥头堡建设机遇,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9.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10.团结拼搏,为实现临沧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而奋斗。

  五、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2011年工作,对实现“十二五”跨越发展目标,为临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做好2011年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打基础、强产业、建生态、惠民生、促开放、保稳定、抓项目、上水平,不断推动临沧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

  (一)继续全力抓好“三个一百”工作任务,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11年,要继续全力抓好“三个一百”工作任务,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加100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60%;实现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00亿元,其中,产业投资为

  50%以上;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100亿元。

  (二)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发展条件。继续抓好公路建设;做好高速公路、铁路、沧源佤山机场前期工作;推动清水河—缅甸腊戌跨境二级公路的改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稳粮、扩经、提质、增效”为主要内容,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区域规划布局;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努力拓展农村市场,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下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和内生动力。全力推动临沧经济增长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一是要抓资源,二是要抓项目,三是抓企业,四是抓扶持。

  (五)全面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加快城镇化进程。要加快旧村、旧房改造,加快中心城镇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加快城乡统筹。

  (六)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探索以改善民生为引领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完善工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城镇居民工资收入水平。加大财政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快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要以教育现代化为动力,把教育优先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加强文化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

  (八)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垦改革,加快推进水务管理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加强财税体制改革,健全财政管理体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绩效预算管理体制;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积极推进户籍制度及其配套改革。

  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友城合作,加强与缅甸邻邦的高层互访,加强周边教育文化交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加强对内开放合作。实施“山海合作计划”,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区的合作。

  (九)深入开展“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活动,优化发展环境。按照三年计划的阶段目标要求,在抓典型、建制度、求创新上取得实效。一是抓典型,着力解决在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建制度,形成促进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求创新,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取得实质性效果。

  (十)加强党的建设,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提高领导干部工作水平;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开展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六、确保《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全面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一)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1.核心指标

  到2015年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上,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25000元左右,年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确保达7000元左右,力争达8000元,年均增长16%以上。

  2.主要任务和措施

  (1)增加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到2015年末,实现全市各类企业

  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津贴标准。加大劳动力输出转移力度,加快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力引进资本市场金融交易平台,为更多群众分享优质资产收益创造条件。引导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让更多的城乡居民拥有购房能力,享受房产增值溢价和出租带来的收益。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让农民合理享有土地增值的收益。

  3.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

  (2)建立目标责任制,强化考核和督查。

  (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二)全面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

  1.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增强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是市委、市政府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从着眼于解决群众最忧最急最盼望的住房、教育等切身利益问题,探索以改善民生为引领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和重大举措。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不仅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也是带动居民消费需求,拉动固定资产投资,为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强大动力。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全面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作为检验各级各部门是否扎扎实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否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办实事的重要尺度。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把党和人民的要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标准,既要重视显绩,更要重视潜绩;既要重视近期效益,更要重视长远利益。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新家园行动计划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2.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势推进新家园行动计划。要围绕“和谐平安、宜居家园”的主题,全面推进旧城、旧村、旧房、旧校舍改造四大重点工程。旧城改造工程:到2015年,累计完成旧城区房屋改造600万平方米,其中:棚户区、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120万平方米;到2020年,累计完成旧城区房屋改造1000万平方米。旧村旧房改造工程:以农村旧房拆除重建为重点,采取整县、整乡、整村连片推进模式,一个村一个村改造,一个片区一个片区推进,加快旧村旧房改造建设步伐。到2015年,完成37个乡(镇)整乡推进旧村旧房改造,力争实现4个县整县推进,累计完成旧村改造2500个自然村(组),完成旧房改造16万户;到2020年,再完成40个乡(镇)整乡推进旧村旧房改造,力争再实现4个县整县推进,累计完成旧村改造6000个自然村(组),完成旧房改造40万户。旧校舍改造工程:到2013年,全面完成旧校舍改造150万平方米。到2015年,完成400所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所有学校基本达到标准化办学要求。

  3.以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为抓手,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工程。按照“让城市美丽,让人民满意”的要求,实施好旧城改造工程。到2015年,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高大乔木比例达70%,主干道路灯亮灯率达100%,垃圾收集容器等环卫设施完好率达100%,公共秩序明显改善;到2020年,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0%,路灯亮灯率、垃圾收集容器等环卫设施完好率达100%,群众对公共秩序的满意率大幅度提高。将旧城区改造成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建筑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市民生活舒适、文明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4.以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公共资源聚集为引导,加快推进旧村旧房改造工程。围绕人口、产业、公共资源“三个聚集”及土地集约与公共资源集中两个杠杆,做实村庄规划。一

  是要实现人口聚集。二是要实现产业聚集。三是要实现公共资源聚集。

  5.加大校点布局调整力度,加快推进旧校舍改造工程。学校规划布局调整要与村庄规划,与人口的聚集、产业的聚集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县办高中、乡(镇)办初中、行政村办小学”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布局、高效利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先建后撤、确保教学”的要求,加大校点布局调整的力度。要创新投资管理模式,全面推行“代建制”,形成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相分离的“校安”工程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实现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规范化,全面提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速度。通过科学调整学校规划布局,合理撤并校点,到2020年,全面完成旧校舍改造、项目学校的附属设施、中小学校标准化等三项建设任务,彻底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实现办学标准化。

  6.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强化政策支持。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各种资金参与旧城改造和开发。二是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三是以县为单位,成立农户建房贷款担保机构,建立“政府、银行、农民”共担风险的担保机制。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中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支持,加大市县(区)财政对旧校舍改造工程的投入力度,创新工程建设投资方式,利用政府信用平台,积极争取银行信贷支持。五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7.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市县(区)政府要按照市委决定的要求,分年度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工作安排,并在年末向市、县(区)委全会报告新家园行动计划的年度实施情况,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新家园行动计划的督促检查,建立新家园行动计划跟踪问效责任制,把新家园行动计划列入专项督查。要强化新家园行动计划的考核机制,规范项目进度和资金到位情况的跟踪统计制度,审计部门每年要对资金到位情况进行审计。要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开展新家园行动计划宣传活动,让新家园行动计划的惠民政策暖民心、顺民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新家园行动计划的良好氛围。

推荐访问: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全会精神 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