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1 1、沙丘之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在沙丘突然暴病死亡,赵高扣住秦始皇发给长子扶苏的诏书不发,与丞相李斯密谋伪造诏书赐扶苏自杀,拥太子胡亥即位。 当时秦始皇长子扶苏远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常用历史典故,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1
1、沙丘之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在沙丘突然暴病死亡,赵高扣住秦始皇发给长子扶苏的诏书不发,与丞相李斯密谋伪造诏书赐扶苏自杀,拥太子胡亥即位。
当时秦始皇长子扶苏远在河套监军,扶苏的“老师”大将蒙恬手握30万大军,扶苏完全可以把秦始皇暴卒渲染成被赵高、李斯、胡亥等人弑杀从而起兵南下,赵高等人又能如何?
当时秦军主力一支在屠雎、任嚣、赵佗指挥下南征百越,另一支则是扶苏、蒙恬驻防长城的军团,咸阳附近的“守备队”岂能是蒙恬“野战军”的对手?谁能保证任嚣、赵佗等人会千里驰援帮助“秦二世”?
可惜扶苏不听蒙恬之言,从而不仅丧失了皇位,更葬送了帝国。
2、董卓之乱
公元1*并州牧董卓进入首都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带入洛阳的军队不过区区3000人,实力不如袁绍所部禁军。骑都尉鲍信劝说袁绍诛杀董卓,袁绍不敢发兵从而错失良机。
当时东汉中央禁军主力尚存,丁原等人也不服董卓,董卓大军主力远在赶赴洛阳的途中,若此时袁绍振臂一呼,根基不稳的董卓很难废立成功。
可惜袁绍优柔寡断,这一次被董卓抢了先机,后来又被曹操抢了先机,于是家大业大只能为人作嫁。
3、高*陵之变
公元249年称病赋闲在家的司马懿联合朝中大臣蒋济、高柔等人以太后的名义关闭城门发动*。
当时大将军曹爽与皇帝在洛阳郊外狩猎,曹爽倘若接受“智囊”桓范的建议挟天子前往许都召集“野战军”攻入洛阳“*叛”,司马懿手中的京师卫队显然不是“野战军”的对手。太后的位置再高,也不能越过皇帝。
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时的曹爽竟然不能效仿,只能身死家灭牵连曹魏名存实亡。
4、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秦王、天策上将李世民率领心腹70多人在宣武门外伏杀上朝的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
宇文泰开创的“府兵制”被隋唐沿袭,没有皇帝诏令不能调动大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即使是长孙无忌等文臣参加也不过区区100多人,李建成的东宫卫队多达2000多人且有薛万彻等名将统帅,军中实力派李靖、李绩、秦琼等人观望。
李世民能够奇袭得手实在惊险,后来魏征也说倘若太子李建成接受自己的建议李世民早就难保。
5、多门之变
公元1457年“太上皇”朱祁镇在石亨、曹景祥等人撺掇下发动*,废掉病重的明代宗朱祁钰。
当时“野战军”兵权掌握在北京保卫战首席功臣兵部尚书于谦之手,皇帝依旧是朱祁钰,倘若于谦以朱祁钰的名义讨伐“叛乱”,上千人组织的多门之变顷刻化为齑粉。谁能保证于谦会“按兵不动”坐视当朝皇帝被“太上皇”废黜?
这些“*”似乎都太过儿戏,但是发动者竟然都冒险成功,难道*古代的政治就是这般充满故事传奇?其他的*例如陈桥兵变没有一点难度。
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2
1 钱可通神
唐朝宰相张延赏有一次过问一场冤狱,要有关狱吏十天内查明判决。第二天一早,他见案头放着一份小贴子,上写:“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他大怒,把案子催得更紧。第三天,又见有小帖子,写明“钱五万贯”。他更加光火了。要求两天内结案。第四天,又见小帖子,写明“钱十万贯”。这一下,他气馁了,说道:“钱到十万,已可通神,我还管得了吗!”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后以“钱可通神》极言钱的诱惑力之大。
2 骑猪
唐朝武则天时,河内王武懿宗,率军去赵州一带打仗。懿宗听说敌方有数千骑从北而来,便弃甲而逃,其实当时双方相距还有七百里之遥。后来懿宗回师京都,置酒庆功。张元一在武则天面前写诗嘲笑他,有“忽然逢着贼,骑猪向南窜”之句。武则天问:“懿宗难道没有马吗?为什么要骑猪?”张元一说:“骑猪是是夹豕走也。”按:豕即猪,豕与屎同音,夹豕走,意思是来不及大便,夹着大便就逃走。见唐孟棨《本事诗。嘲戏》、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后以骑猪指仓皇逃跑。
3 鸟尽弓藏
把鸟射完以后,弓就用不着了。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怀疑韩信谋反,把他抓起来。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定,我是应该死了。”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越王勾践世家》也载有范蠡的话:“飞鸟尽,良弓藏。”后以“鸟尽弓藏”为事后拋弃有功之人的典故。
4 屏风误点
三国时,曹不兴给孙权画屏风,不小心,误点了一滴墨,便将它画成一只苍蝇。孙权看到后。以为是真苍蝇,用手去赶它。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曹不兴》,后以“屏风误点”形容画艺高超。
5 蒲柳先秋
晋代人顾悦之与简文帝同岁,但头发早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意思是我像蒲草与柳叶一样,一到秋天就萎落;你像松树和柏树,虽然经历霜雪,却越来越茂盛。简文帝说他答得很好。见《世说新语。言语》、《晋书。顾悦之传》。后以“ 蒲柳先秋”为体质弱的典故。
6 弃席
春秋时,晋国的重耳在外流亡二十年,不少人跟随他出生入死。后来,他加国为晋文公。在途经黄河边时,下令把原来的生活用品如席蓐(卧具)笾豆(食具)等都丢掉。凡是手足胼胝,面目黧黑的人都走在后面。跟随他流亡的人中有个叫咎犯的听后大哭。重耳问他:“回国应该高兴,你为什么样哭呢?”咎犯说:“你所丢弃的,正是流亡中赖以生活之物和出生入死的功臣,我能不感到悲哀吗?”重耳当即收回成命,表示永不拋弃故旧。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后以“弃席”比喻对下属故旧弃置不用。
7 黔娄被
春秋时,齐国贤者黔娄善于韬略,能退敌兵,国人对他很敬重。鲁恭公请他为相,齐威王聘他为卿士,他都不去。他非常穷困,死后因被子太小,连遗体都盖不住,孔子的学生曾子,建议他的妻子把被子斜过来盖,他妻子说:“宁可正而不足,也不能斜而有余。”见汉刘向《列女传。鲁黔娄妻》、晋皇甫谧《高士传。黔娄》后以“黔娄被”为清贫的典故。
8 墙东窥宋
战国时的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说道: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好色,宋玉否认了,并且说:天下的美色,没有能比得上我家东邻的女子,她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傅粉则太白,涂朱则太红。但她登墙偷看我三年,我至今都没有动心。后以“墙东窥宋”为美女多情的典故。
9 乔迁
《诗经。小雅》里有一首《伐木》诗,开头四句是:“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意思是:砍伐树木,丁丁丁,鸟儿鸣叫,嘤嘤嘤。它们飞出深谷,迁上高高的树林。按:唐代以后,都把诗中的鸟认作黄莺,后以“乔迁”、“莺迁”为迁居或升官的贺词。
10 青白眼
晋代的阮籍能为青白眼,凡遇到他喜欢或尊敬的人就用青眼,即眼睛正视,眼珠在中间。遇到他讨厌或轻视的人就用白眼,即眼珠向上或向旁边看。他母亲死后嵇喜来吊丧,他用白眼,嵇康来吊丧,他用青眼。见《晋书。阮籍传》后以“青白眼”表示对人尊敬、重视或轻视、憎恶。
11 “蘧轮”
春秋时卫国大夫蘧轮,字伯玉,有很好的名声。一次,卫灵公和夫人夜坐,听到车声辚辚,到宫门附近就听不见了,过了一会儿,在宫门的另一边又响了起来。卫灵公问夫人:“这是谁的车子?”夫人说:“一定是蘧伯玉的。”灵公问何以见得。夫人解释说:“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会夜间行车也不失礼,过宫门而下车。”卫灵公派人去查看,果然是蘧伯玉。见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后以“蘧轮”为称颂贤臣的典故。
12 屈谷巨瓠
古代寓言:宋人屈谷去拜见齐居士田仲,说道:“我听说先生不恃人而食(不依赖别人生活)。现在我有巨瓠(一种瓜)坚硬的像石头,又厚又没有窟窿,想拿来献给先生。”田仲说:“瓠是用来盛东西的,而你的瓠,却厚而无窍,又硬得像石头,剖不开来,我拿来做什么用呢?”屈谷说:“是的,无益于人之物,我只好把它丢了。”其实,屈谷是借此讽刺田仲自称不恃人而食,但也无益于人之国(宋国),属于坚瓠之类。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后以“屈谷巨瓠”、“坚瓠”比喻无用之物或无用之人。
13 如皋射雉
春秋时,祁国大夫贾辛,相貌丑陋。妻子却很美,妻子嫌他丑,三年不言不笑。后来贾辛为妻子驾车如皋(到皋泽去),打猎,射中一只雉鸡。妻子见他有本事,才开笑口讲话。贾辛感慨地说:“人实在少不了本事,我如果没有这点射技,你就一直不言不笑下去了。”见《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后以“如皋射雉”为一技之长可以发挥作用的典故。
14 襦袴欢声
东*廉范,字叔度,曾经任蜀郡太守,有惠政。(有很好的政绩),百姓为他作了这样的歌:“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生无襦今五袴。”意思是:廉叔度啊,你早就该来了,你来了以后,不禁止我们开夜工,我们都安心劳动。过去,我们短衣没有一件,现在我们裤子都有五条了。见《后汉书。廉范传》后以“襦袴欢声”为称颂太守一级地方官惠政的典故。
15 孺子牛
孺子,小孩子。春秋时的齐景公喜爱小儿子荼,曾经自己两手着地当作牛 ,口里衔着绳索,让荼骑在背上玩耍。荼玩得高兴,一不小心,从“牛背”上滚下来,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断了。见《左传。哀公六年》。后以“孺子牛”比喻为大众谋利益而不惜献身的人。
16 倾盖论交
春秋时,孔子在郯地的路上遇见程子,两人停车交谈,车盖靠得很近,因为意见投合,一谈就是一整天。见《孔子。杂训》。后以“倾盖论交”形容志同道合、一见如故。
17 青鸟传书
传说汉武帝有一次在承华殿,见有青鸟从西方飞来,集于殿前。汉武帝就此事问东方朔。东方朔说:“这是西王母要来了,它们是先来报信的。”不久,西王母果然来了,有两青鸟如鸾,夹侍其旁。见《汉武故事》。后以“青鸟传书”比喻传信,以“青鸟”比喻传信的使者。
18 青钱万选
唐代著名传奇小说《游仙窟》作者张鷟所作的诗文,不仅流行国内,连日本、新罗使者也纷纷前来购求,。他曾八次应试,都登科甲。当时有个叫员半千的人说张鷟的“文词如青铜钱,万选万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青钱学士”后以“青钱万选”为文才出众的典故。
汉武帝派终军去劝说南越(亦作“粤”)王来朝,终军请求给他一根长缨,表示一定要把南越王缚回来。后来,他果然不出所料说服南越王归汉。见《汉书。终军传》。后以“请缨”为投军报国或要求给以重任的典故。
20 染指
春秋时,郑国大臣子公每逢食指动起来,就会吃到好东西。郑灵公知道这件事,有一次赐大家吃鼋肉,故意不给子公吃。在这以前,子公的食指早已动了起来。他见灵公不让他吃鼋,一气之下,用指头往锅里一染,伸到嘴巴里去,说道:“这不是也吃到了吗?”见《左传。宣公四年》。后以“染指”为吃到某种东西、沾到某种利益或参与某种事情的典故。
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3
1.魏道武帝拓跋珪
入选理由:爱吃羊肉汤
一碗羊肉汤成就了毛修之。拓跋跬打败夏国后,擅长烹饪的毛修之被俘。后来他便找时机炖了一碗羊肉汤给尚书崔浩吃。崔浩一尝,认为这是天下第一美味,便把毛修之推荐给了拓跋焘。拓跋焘吃了毛修之的佳肴后,也点头称赞,便命毛修之为太官令,成了皇帝的私人厨师。从此,毛修之*步青云,仕途上一帆风顺,后又做尚书、光禄大夫,直到南郡公。
2.南朝宋文帝刘义隆
入选理由:爱吃柑橘
宋文帝病重,便让弟弟刘义康做代理皇帝。故送礼的,把礼品一分为二,上品给刘义康,次品留给文帝。文帝有次吃柑,见其又小又涩。刘义康见后,给文帝从家里拿了些又大又甜的。
3.齐明帝萧鸾
入选理由:爱吃粽子
太官端上的有粽子,齐明帝萧鸾便说:“这么多饭食,我一顿吃不了。粽子四个角都破了,我打包行不,留下来当晚饭吃吧。”
4.周宣帝宇文赟
入选理由:爱吃羊肋
宇文赟在吃饭时,吃了一个羊肋,把肉吃完后,把骨头送给了傅伏,并说道:“这骨头,你要好好保存。这可是我啃过的骨头。”傅伏连忙把骨头收藏起来,后与宇文邕共同进餐。
5.唐肃宗李亨
入选理由:爱吃熟肉
唐肃宗还是太子时,经常陪着老爹玄宗吃饭。一次御膳房准备了熟肉。其中有熟羊腿。皇帝让肃宗把羊腿分割开来,肃宗便将羊腿割开,然后他用饼将手上沾满的羊油擦下去,皇帝看了很不高兴。肃宗擦完手将饼吃了,唐玄宗又很满意了,对肃宗说:“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理应珍惜。”
6.宋太祖赵匡胤
入选理由:爱吃羊肝
赵匡胤半夜突然起来。他此时非常想吃羊肝,却犹豫不决,不肯下令。左右仆人一脸茫然,说道:“您有什么事就吩咐吧,我们定会照办!”随后,赵匡胤的风趣回答,再一次表现出他特有的可爱。他回答道:“我如果说了,每天必定有一只羊被你们杀死!”
7.元世祖忽必烈
入选理由:爱吃涮羊肉
涮羊肉的发明与忽必烈有关。忽必烈率军远征,嫌伙食太差,想吃清炖羊肉。厨子便宰杀羔羊,剔选羊肉准备做。可敌军突然来袭,厨子情急之下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混乱搅和一下,就捞出来,放点配料,给忽必烈端去了。忽必烈肚子咕咕叫直叫,吃完就披挂上阵去了。没过多久,忽必烈就凯旋了。回朝后,忽必烈不忘厨子的功劳,就让他再做一次,并说味太淡,该多些配料。文武大臣吃后,皆竖大拇指。忽必烈高兴,给这道新菜赐名“涮羊肉”。
8.明穆宗朱载垕
入选理由:爱吃果馅饼
明穆宗想吃果馅饼。御膳房便开始忙碌起来,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来内监报账,吃果馅饼花销五十金。明穆宗即位前,久居民间,故知道民情,便惊呼道:“有五钱银子,足以在东华门那里买一大盒子了。”
9.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
入选理由:爱吃凉皮
咸丰帝爱吃凉粉。他微服私访,在大街胡逛,看到有卖凉粉的。他一口气吃了两碗凉粉。吃完后,直夸凉粉味道好极了。为了能天天吃这人间美食,便把卖凉粉的叫到了宫中,一连吃了一个月的凉粉。顿顿吃,天天吃,咸丰帝最后直接吃腻了凉粉,在短时间之内是不会再吃了。卖凉粉的后把祖传手艺传给了御厨,也好日后能随时为皇帝做凉粉。
10.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
入选理由:爱吃木瓜
同治帝曾让一个小宦官拿着自己御笔批的字条到内务府领500两银子去买木瓜吃。内务府负责人荣禄前来奏请:“各宫所需木瓜有专门部门供给,没必要再花这么多冤枉钱!”
推荐访问:典故 中国 常用 中国常用历史典故 菁选3篇 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1 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150个 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100字 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