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古诗文6篇(完整文档)

初一语文古诗文第1篇(1)《论语》《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古诗文6篇,供大家参考。

初一语文古诗文6篇

初一语文古诗文 第1篇

(1)《论语》

《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还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文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中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中表明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拥护上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5)《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的句子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最后收到了效果的句子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6)《出师表》

《出师表》中表示作者感恩图报的句子是: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的《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作者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

(7)《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语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8)《三峡》

《三峡》中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中描写两岸悬崖陡峭雄伟险峻的一句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中写水势凶险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三峡》中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中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三峡》中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三峡》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9)《马说》

《马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中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 》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 》中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中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中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中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中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中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0)《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中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初一语文古诗文 第2篇

每学期我们都会学大量的古诗文,这些作为我们考试的重点,很多学校都会参照着中考的方向进行考察:课内诗词鉴赏考察2—3题,课内文言文3—4题,差不多10—15分的样子。

对于这些内容,都是老师上课讲授的重点,少则3,4节讲完一篇,多则一个星期完成一课,它同样考察的不是学生的“高”能力,而只是复习全面与否和是否具有认真的“态度”,那么如何能够拿到理想的分数呢?孩子们同样要做到以下几点:

(1)熟记文章所涉及到的作家、作品等的文学常识。课下的注释往往给的比较简单,比如初一课本中的《卖炭翁》课下只给出了选自《白氏长庆集》,但这远远不够,我们在备考的时候最好能够有些补充。

例如:作者是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曾经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等。对于文学常识的知识,考察的时候往往为填空题或者选择题。

(2)熟记课下注释。每一篇诗词和文言文课后都会对重点的词语进行解释,这些是我们考试的重点,所以孩子们都必须掌握。

(3)能够准确翻译全篇文言文。有些学生认为文言文只要能够把一些“名句”翻译出来就可以了,其他的句子“无所谓”,这是个极其错误的想法,因为统计了一些学校历年考试的翻译题目,发现:同样一篇文言文,能够进入出题老师“法眼”的句子占到了整篇文章的40%左右(当然肯定会有重复的),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只“赌”那一两句肯定是不够的,所以通篇都会翻译才是应该做的事情。

(4)熟记诗词和古诗文的中心。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基本都会涉及文章的中心,诗词鉴赏的题目要么对诗歌进行分析,要么理解中心,所以不管是哪一个,我们都必须要能够准确掌握文章到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具有怎样的情感或者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等。

老师提示各位孩子们的是,有时候出题会问“本文选自_____”和“本文节选自课文_____”,两者可是有有区别的哟,一定要认真审题哦!

初一语文古诗文 第3篇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 大雅 云汉)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 颜渊)

自己不愿要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欲:想要;施:给予。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车轮外的直木与车相互依靠,唇没有了,牙齿就感到寒冷。“辅”指车轮外的直木。比喻两者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皮没有了,毛长在哪里?附,附着,靠近。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础,就不能存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学记)

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琢,雕琢。

 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

如果这个都可以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是:这个;孰:哪个。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失误要后要及时补救。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指在一个陷阱的环境里,不要过于与对手争强好胜,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敌人。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仁慈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智”的一面。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指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逊虚心会得到好处。告诉人们要谦虚不要自满。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  

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一件事只差最后一步未能完成,含有惋惜的意思。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为政)

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指做人要守信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指做人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罔,迷惘。殆,危殆。一个人如果只学习,不思考消化,则惘然一无所知;一个人如果思考却不知学习,就更危殆不安了。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子路)

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有决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

学习,而后时常温习,是很高兴的事情。时:时常。习:复习。说:同“悦”,高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卫灵公)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必有眼前的忧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学而)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自:从。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卫灵公)

对小事不忍耐,没耐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卫灵公)

做工的人要把工做好,必须先磨好工具。本句原意是说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先侍奉贤者,结交仁者。现在的意思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利:使……锋利。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述而)

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学记)

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学之后才会知道困惑的地方。困:困惑,理解不透。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述而)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成为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里仁)

见到别人好的道德品质,就应该虚心向他学习、看齐,见到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似的错误)。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里仁)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子罕)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与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子罕)

到了天气寒冷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 泰伯)

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雍也)

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初一语文古诗文 第4篇

到了初中,几乎每次考试都会考至少一篇的课外文言文,通过分析多年的考试题目,发现文言文比较容易考“反映人物品质或者告诫我们道理(给我们启示)”的注重故事类的文章,而且考试题型相对比较固定,一般3—4题,考察“实词”和“句子”的翻译、文本内容的理解(原因、目的等)和文章的主旨(道理或者品质),那这就给学生们提供了复习的方向:

(1)注意背诵重点的实词意思。虽然中考给出了150个必背的实词,但是每个年级考察实词的时候,基本上以过往学过的实词为主,Dede老师就要求自己的学生在每次考试前把之前我分析过的重点实词的意思记诵下来,做到准确和全面的识记(很多实词有多种意思);

(2)句子翻译时必须要遵循“字字落实,逐字翻译”。考试的时候,每个句子都要求“信”,即讲求准确,以直译为主,如果“丟字落字”,那么一定会被扣分,因此对应每一个字的逐字翻译是必须要做到的。

此外,还要提醒各位孩子们的是,翻译的时候还要注意省略句(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和倒装句(把句子顺序条理好)。

(3)在脑子中储备些常见的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和常见的道理。很多学生在考试的时候,由于平时积累不够,所以考试真要写出“某些词语”的时候,往往一片空白,胡编乱造,而这种题目往往是最后一道题,所以考试前提前记诵一些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形容人物品质的“乐观豁达、宽容大度、不徇私情、体恤百姓、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体恤百姓”等;再比如常见的道理有“做事要懂得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不能不辨是非、听信传言、盲目从众;做事不能目光短浅,要有远见;学习要专注,不能浅尝辄止”等。

初一语文古诗文 第5篇

这是孩子参加的第一场正式的初中语文考试,试卷模式、能力要求都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小学语文到初中语文会呈现一种断崖式的变化,两者没有一个平稳过渡的过程。以小学结业考试试卷为例,卷面上60%都是基础题,大多可以根据识记和刷题做到全对。到了初中,120分的语文试卷当中,仅有24分考的是课内所学,是可以通过识记背诵完全拿下的。剩下的96分,都是课外知识点,都不是最近这一个多月所学的内容。考的也不是孩子掌握的知识量,而是语文素养和能力。而且在记叙文阅读、散文阅读、作文这三方面,那就是中考难度和要求,即便在题面上做一些简化,但本质都是中考标准,考的是孩子的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如果文章没看懂,那么即便题目再简单,也很难写出正确答案。而这种能力的提升,不是开学以来这一个多月的时间能够完成的。

我们就用体育运动来做个比喻吧。数学和英语的考试,当然,也有能力的考察,但基本上还是在考近段时间所学的知识点和所需的能力,这就像是打篮球,老师这几天教大家如何运球,那考试就考运球;下个阶段教大家如何三步上篮,考试就考运球加三步上篮,等等。语文考试是什么感觉呢?有点类似于长跑训练。你小学可能对于跑600米很有信心,但是到了初中,一下子变成了1000米。而且,从第一天训练起,老师就给大家定了1000米的目标,这也是三年以后终极测试的目标。目标很明确也很直接,你只要在这三年中努力跑这1000米,在规定时间内跑完,你就完成了任务。有的同学可能花一年时间就能训练到那个标准,这很正常。但我们想象大家第一次跑1000米是什么状况。那肯定是惨不忍睹。因为如果你按照跑600米的节奏来跑1000米,到最后一定体力不支。跑1000米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训练出效果来的,因为这里不止需要技巧,更需要的是体力和耐力,需要时间去积淀和成长。我们反倒觉得,前面的跑步训练宜慢不宜快,起码要把全程跑下来;也不要使用太多技巧和花招式,就扎扎实实地跑,慢慢训练耐力、加强体力。所有的技巧和招式都应当建立在强大的体力和耐力的基础之上。

对于语文学习,如何培养扎实而强大的体力力?

多阅读,而且是精读加泛读同步进行。有家长问,为什么我们家孩子小时候读过那么多的书,但语文就考不好呢?其实,我们混淆了阅读和语文考试之间的关系,我们总以为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灵丹妙药,就像多吃肉就能长身体一样。但是,吃了肉下去也需要身体的各种酶发挥作用,经过一番复杂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自身的筋骨。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只关注有趣的情节、故事,还是能兼顾到作家的细节描写和作品主题,这是有本质差别的。对于一些经典的作品,我们就需要做精读。所谓精读,先要整体把握篇章和作者的创作背景,然后逐段、甚至逐句、逐词地加以分析,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地完成作品的使命。有时候作品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但多数作品都喜欢用曲径通幽的方式深入山林,孩子要能够根据作者留下的文字线索找到正确的路,一点一点地攀登情感的深山。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孩子的情感也将变得细腻而深刻,明白人世间不止有快乐和悲伤,还有处于中间地带的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孩子而言也是一笔人生的财富。至于那些考试题目,不就是水到渠成的过程吗?

还有不少家长曾经让我们把经典名著的故事梗概发给孩子,让孩子快速了解名著大概内容,这样一来,孩子不用看书就能应付考试,就可以省下大量的时间去刷数学题了。对于这种做法,我们向来是不赞同的。这好比不让孩子一顿一顿地好好吃饭、加强体育锻炼,而是直接给孩子注射激素和营养液,让他轻轻松松就长得比别家的孩子快一些、高一些,但这种做法难道不荒谬吗?

很多时候我们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未必就能收到好的效果。但有的时候,孩子在语文学习上根本没有花够时间和精力,就企图考出高分,这无异于构筑空中楼阁了。

另外,第一次月考的成绩本身不值得关注,因为根据我们往届的经验来看,许多第一次月考考砸了的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期中考试中都取得了很棒的成绩,接连出现了多位年级第一名或集团第一名。所以我们不必在意这次考试的分数。但我们需要做的,是仔细分析这份试卷中孩子出现的问题,以便于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去着力解决,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提升。


初一语文古诗文 第6篇

这是各个学校的“必考题”,当然由于它只需要“背”,所以我们也可以看成是“送分题”,但是,这道送分题不是“尽可能”多拿分,而是“必须得满分”,不过考试的时候总是会有学生多多少少出些错误,那么如何做到“万无一失”呢?以下几点必须在复习的时候“严格执行”:

(1)“不能光动眼和嘴”。背诵古诗词的时候,学生们往往喜欢“看”,然后用嘴“背”出来,却不喜欢“动笔写”这个“错误”会造成你考试的时候写错别字,所以不管怎么背,最后一定要用“笔”真正默写一遍;

(2)重点复习“写景”的诗句和古文中的表达“观点”的句子。分析了很多次的考试,Dede老师发现,出题者特别喜欢考察诗句中写景的句子,一是因为这些句子的确“很美”、“很出名”,二是这些诗句里往往会出现一些“生僻字”,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这些诗句。

推荐访问:语文 古诗文 初一语文古诗文6篇 初一语文古诗文(合集6篇) 初一语文古诗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