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会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  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算理,体会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在探索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过程中,体会利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会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

  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算理,体会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在探索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过程中,体会利用乘法分配律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的数学思想。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

  灵活地运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计算单项式乘单项式时,要把系数和同底数幂分别相乘,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

  2. 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的`分配律吗?

  3. 类似的,对于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比如

  你能将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单项式乘单项式来计算吗?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1.怎样计算 ?

  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想到运用乘法分配律将问题进行转化:

  教师指出,可以把单项式看成一个数,把多项式看成3个数的和。

  2. 下面的运算该如何转化成单项式乘单项式呢?请你试一试:

  (1) ;(2)

  利用变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板书,强调转化的过程中要把一个项(包括项前的符号)整个的看成一个数,这样能避免符号错误。

  3. 你能根据上面的运算,用文字叙述一下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上面的运算过程,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单项式成多项式中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通过乘法分配律,把单项式乘多项式转化成已经解决了的单项式乘单项式问题,这里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典例剖析

  例1. 计算:

  (1) ; (2)

  学生解答各题,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解题中存在的共同错误并点评,注意强调: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要特别重视转化的过程,初学时这一步不要省略,以后熟练了可以逐步省略。

  例2 求 的值,其中

  提问学生,可以直接把 带进式子运算吗?如果觉得运算很繁琐,你有其它的建议吗?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后,让学生尝试解答,之后教师板书示范,共同总结出方法:

  计算代数式的值的一般步骤是先化简,再求值。

  四、课堂练习

  基础练习:

  1.计算:

  (1) ; (2) ;

  (3) ; (4)

  2.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的错误,组织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切实夯实基本运算能力。

  提高练习

  3.已知 ,求代数式 的值。

  4.已知 ,求 的值。

  让学生自己分析,相互讨论,丰富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

  五、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所起的作用,交流解答运算题的经验。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P41 第7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

  3.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究精神。

  重点: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

  探索如何用代入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消元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0场比赛中得到38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解:设这个队胜x场,根据题意得

  解得

  x=18

  则 20-x=2

  答:这个队胜18场,负2场。

  新课:

  在上述问题中,我们可以设出两个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

  x+y=20

  2x+y=38

  那么怎样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呢?上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可以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第1个方程x+y=20说明y=20-x,将第2个方程

  2x+y=38的y换为20-x,这个方程就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有两个未知数,如果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就可以先解出一个未知数,然后再设法求另一未知数。这种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归纳:

  上面的解法,是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例1 把下列方程写成用含x的式子表示y的形式:

  (1)2x-y=3 (2)3x+y-1=0

  例2 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x-y=3 ①

  3x-8y=14 ②

  例3 根据市场调查,某种消毒液的大瓶装(500g)和小瓶装(250g)两种产品的销售数量比(按瓶计算)为2:5。某厂每天生产这种消毒液22。5吨,这些消毒液应该分装大、小瓶装两种产品各多少瓶?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1)从方程组中选取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把其中的某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

  (2)把(1)中所得的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

  (3)解所得到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

  (4)把所求得的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1)中求得的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确定方程组的解。

  作业:

  教科书第98页第3题

  第4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

  6.3.1实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

  ②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进无理数的概念,并将数从有理数的范围扩充到实数的范围,从而总结出实数的分类,接着把无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从而得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数系扩充体会数系扩充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②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学重点:

  ①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②对实数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对无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无理数:

  利用计算器把下列有理数3,,34795,,写成小数的形式,它们有什么特征? 58119

  发现上面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即:33.0,34791,50.5 0.6,5.875,0.858119

  归纳:任何一个有理数(整数或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有很多数的*方根或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把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比如,5,等都是无理数。3.14159265也是无理数。

  二、实数及其分类:

  1、实数的概念: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实数的分类:

  按照定义分类如下:

  整数小数)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实数分数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

  按照正负分类如下:

  正有理数正实数负无理数实数零

  负有理数负实数负无理数

  3、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我们知道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物理是合乎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吗?

  活动1: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其周长为π,把这个圆放在数轴上,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圆上的一点由原点到达另一个点,这个点的坐标就是π,由此我们把无理数π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了出来。

  活动2:在数轴上,以一个单位长度为边长画一个正方形,则其对角线的长度就是2以原点为圆心,正方形的对角线为半径画弧,与正半轴的交点就表示2,与负半轴的交点就是

  可以把每一个无理数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即数轴上有些点表示无理数。

  归纳: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即没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②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右边的点所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

  三、应用:

  例1、下列实数中,无理数有哪些? 2。事实上通过这种做法,我们

  2,2,3.14,,0,10.12112111211112,π,(4)2。 3,0.717

  解:无理数有:2,5,π

  2注:①带根号的数不一定是无理数,比如(4),它其实是有理数4;

  ②无限小数不一定是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一定是无理数。

  比如10.12112111211112。

  例2、把无理数5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分析:类比2的表示方法,我们需要构造出长度为的线段,从而以它为半径画弧,与数轴正半轴的交点就表示5。

  解:如图所示,OA2,AB1,

  由勾股定理可知:OB5,以原点O与数轴的正半轴交于点C,则点C就表示5。

  四、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⑴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⑵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⑶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⑷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有理数;

  ⑸所有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所有的点都表示实数。

  2、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在相应的集合里:

  有理数集合无理数集合

  22, 3.1415926,7,8,2,0.6,0,,,0.313113111。 73

  3、比较下列各组实数的大小:(1)4,(2)π,3.1416 (3)32,

  五、课堂小结

  1、无理数、实数的意义及实数的`分类. 2、实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

  六、布置作业

  P57习题6.3第1、2、3题;

推荐访问:下册 教学设计 七年级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篇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3单元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4单元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5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