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知识点地理第1篇水环境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复习知识点地理8篇,供大家参考。
高三复习知识点地理 第1篇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三复习知识点地理 第2篇
等高线地形图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海洋资源
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②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③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高三复习知识点地理 第3篇
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1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1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1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1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1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1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1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17、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18、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1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2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2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2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2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2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2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26、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7、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28、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9、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3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高三复习知识点地理 第4篇
城市功能区
城市功能区的成因: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城市各项活动需占用土地;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地块交通可达性、地价等不同——城市各项活动发生空间竞争——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城市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区;文教区;风景区
三种主要的城市功能区
(1)住宅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2)工业区: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运输要求,决定了工业企业必须寻求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地带布局
随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区外迁的原因?
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环境,工厂被迫向城市外缘迁移。
(3)商业区:是城市的核心区,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组成。
原因:交通便利;吸引大量的消费者
中心商务区(CBD)
世界著名的中心商务区(CBD)有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日本东京新宿区和中国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等。
中心商务区(CBD)的特征:经济活动最为频繁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 建筑物高大密集 内部分区明显(水平/垂直)
哪些功能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也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答: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为各类 城市所共有。
繁华的商业街附近有住宅分布吗?住宅区附近有商店分布吗?答:有。
城市各功能区有明显界线吗?某种功能区只有一种功能吗?
答: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历史因素 经济因素(重点) 社会因素 政治因素
历史因素
1、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
市区建筑物和街道设计维持久远——影响功能分区的格局
早期设立的活动吸引同类活动——同类活动空间集聚 影响功能分区现状
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北京市中心为行政区而非商业区
2、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
交通通达度与地租高低的关系:规律: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水平越高。反之
1、市中心——多条交通干线交汇——交通通达度最高——地租最高(地租最高峰)——商业中心
2、城市环线与干道交汇处——交通通达度较高——地租较高(地租次高峰)——外围商业用地
3、城市外环与干道交两侧——交通通达度较低——地租较低——住宅用地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与地租高低的关系
规律: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反之。
某一块特定土地,只有付租能力最强的功能活动才可能租用。
市中心——商业付租能力最强——商业区
城市外缘——工业付租能力最弱——工业区
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既方便上班,又方便购物——住宅区
民族和宗教信仰—— 旧金山唐人街;回族社区
政治因素——政策——国家政策干预
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城建设,行政干预有可能促成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分化。如盐津县政府在黄葛槽修建新城,并在新城修建政府等行政机构
高三复习知识点地理 第5篇
交通线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
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地质复杂的地区(隧道避开断层,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
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经济因素
⑴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⑵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减轻对市内交通的影响)
⑶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②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③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边境贸易)
高三复习知识点地理 第6篇
天气与气候
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在卫星云图中,白色表示云区,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云层厚的一般是阴雨区。
制作天气预报主要是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完成的。
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量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一天中,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称为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晴天大、阴天小,内陆大、沿海小。一年内的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内陆大、沿海小,中纬度大,高低纬度小。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这是因为不同的纬度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少不同;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
降水是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的总称,包括液态的雨,固态的雪、冰雹,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气象部门根据单位时间降雨量的多少,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世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温带地区沿海多,内陆少;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一般大陆东岸多,大陆西岸少。
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表现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气候一般包括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高三复习知识点地理 第7篇
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的四大技巧
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高三复习知识点地理 第8篇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东经度数增大或西经度数减小的方向就是地球的自转方向)。
2、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角速度除两极外,其余都相等,约为150/小时。
②影响线速度大小的因素:纬度和海拔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海拔越低,线速度越小;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赤道线速度为1670km/h,南北纬300为1447km/h,南北纬600是赤道的一半,为837 km/h,由此可判断高、中、低纬。
二、区时的计算
1、地方时:
(1)同经度同地方时,不同经度不同地方时。经度每隔150地方时差1小时,10差4分钟。
(2)光照图中已知地方时的确定:
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
2、区时的计算
(1)时区计算:某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余数若小于,则直接舍去;余数若大于,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
(2)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
(3)世界时:即0(中)时区的区时,也是00经线的地方时,又叫国际标准时。
3、地球上日期的变更
找1800经线和0时经线,从0时经线向东到1800经线为新的一天,其余为旧的一天。
三、晨昏线的判读与应用
1、晨昏线的判读:顺着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的是昏线,由夜进入昼的是晨线。
2、晨昏线的主要特征:
(1)晨昏线平分地球,是一个过地心的大圆。
(2)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0;
(3)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为春分(3月21日)或秋分(9月23日);与极圈相切,为夏至或冬至。
夏至(6月22日)的判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
冬至(12月22日)的判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
(5)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 解题时知道晨昏线,一定要绘出夜半球。
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即地转偏向力)
(1)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北右南左)
(2)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流向右偏,则右岸侵蚀严重,左岸堆积明显。南半球反之。河流向哪岸偏,则哪岸侵蚀。